从新冠患者隐私泄露说起

2020-12-10 由 发布 阅读(1315)

成都一位20岁的女孩,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因为在确诊前短短几天内,出入多家酒吧,她的身份证号码、住址等个人信息被隐私泄露,在网络疯传。这个20岁的姑娘,确诊前只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确诊后却遭到了网络上的谩骂和人肉,成为了网友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个人信息被泄露的事件我们早已司空见惯。比如今年11月,天津新增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的详细家庭住址、手机号等信息都被泄露,导致一些不明实情的人在网上针对被确诊患者发布攻击性的语言。还有最近在上海出现了新冠确诊病例后,一份《关于浦东一例新冠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xxx调查情况简介》的文档,突然传遍了互联网,报告中涉及到大量的个人隐私泄露。

个人隐私危机频发,让我们的在网络时代“全民裸奔”。不论是莫名其妙的推销电话,还是奇奇怪怪的骚扰短信,又或是生活中无数巧合,似乎总有一双无形的眼睛在盯着我们的一言一行。吃饭点菜,你熟练地拿出手机扫码、点菜、下单,等回过神来,你的微信、电话早已被餐馆的小程序收集过去了。新房没住上一年,却频繁接到电话,问“你的房子要不要卖?”甚至有一些小偷在非法获得他人信息后,通过拨打电话先确定家中是否有人,再进行盗窃活动。一位商业人士说,有段时间她经常出差住酒店,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她天天都能收到骚扰电话。后来去移动公司查询,结果是她名下有5个手机号,都注册在广东省某几座小城市,但她根本没去过那些地方。后来她去报案,再去移动公司注销手机号,最后得知,她的身份信息可能是被酒店人员泄露出去的。

大数据时代,隐私泄露似乎已成常态。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我国在黑市上泄露的个人信息高达65亿条,每个人的信息平均至少被泄露了5次,我们的个人信息早已不是“个人”的了。小到衣食住行,大到生老病死,收集个人信息的渠道五花八门,但泄露的方式也层出不穷。今年7月,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发现,信息泄露开始从一般信息向生物识别信息蔓延。360烽火实验室曾监控到,有的手机App在用户打开登录界面时,居然尝试偷拍用户的人脸照片。为了避免让用户发现,即使用户开启了拍照快门提示音和闪光灯,App在偷拍时也不会发出提示音与闪光。

据业内专业人士透露,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和美国的《隐私权法》等加强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我国是在2016年才开始建立《网络安全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个人隐私被泄露的最大风险是身份信息,不法分子拿到身份信息,就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窃取银行、股票等账户里的钱财。这只是个人层面的直接损失,如果企业遇到损失会更加惨重。商业计划战略规划等被窃取贩卖到同行业里,对企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这种损失不可逆转。相对来说,企业更重视数据安全问题,各大保险公司早已开始防止客户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以免离职人员带走客户资料跳槽去同行公司。反而是政府类对这些数据安全很不敏感,简直可以说是裸奔。

从清晨到日暮,从商业到娱乐,网络无处不在。我们在享受着网络的高效便捷同时,个人信息也正在被分享、被使用、被分析。如今,微信、支付宝、百度等软件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我们变成了透明人个人信息泄露早已防不胜防,对你知根知底的不再局限于家人和朋友。个人隐私保护需要大家共同关注、共同努力、共同监督,个人隐私安全能否得到保障,已经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