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背后那些见不得人的生意

2020-07-21 由 发布 阅读(968)

最近在各大媒体看到的神童有点多:前有昆明六年级小学生研究直肠癌基因,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后有16岁女孩日均作诗2000首;如今又发现武汉两名小学生研究茶多酚抗肿瘤。

为什么有些家长如此喜欢将孩子包装成神童呢?揠苗助长?虚荣心?说到底还是太想红,如此拙劣的包装,背后有哪些见不得人的利益?

ec917151d59078bb7f3b4138b0d9c19

但凡上过幼儿园的人都会算,一天24小时,86400秒。16岁女孩日均创作2000首诗,吃喝拉撒睡全都不干,平均43秒作一首。曹植一天得走上14000步,才能赶得上这位神童。日作诗歌2000首,诗仙李白低头走,人工智能都不敢这么吹。这个牛吹的实在有点低劣,关键他父亲还出来说:没夸大。

岑父曾不惜到处借钱也要花18万元送岑去听“演讲大师”姬剑晶讲课。而据姬剑晶公司透露,目前岑某诺已在开培训课,每人收费约五千元。在岑的演讲中,谈到未来梦想时,她曾表示将于2020年购买玛莎拉蒂,于2024年登上“鸟巢”这样的世界级舞台演讲。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这位神童的演讲,真不愧是陈安之的徒孙,就想问你看的尴尬不尴尬?

9ecf9cba9ecfd3a88170b7e2ca43b42

相比小女孩一天能写2000首诗,接下来这位六年级小学生研究基因技术可就高级多了。六年级小学生在2018年1月9日,曾说还不知道基因是什么意思,在4天后就已经了解了PCR技术的原理。先给大家解释一下:PCR技术全名叫聚合酶链式反应,简单说就是这个技术能将微量的DNA大幅增加。比如在考古的时候,发现一些古生物的基因,只需要有一丁点的DNA就可以利用PCR技术进行放大,然后方便比对研究。仅用四五天,“神童”能从不知道基因是什么意思,一下到了解一项基因技术的原理,估计爱因斯坦都得俯首称臣。

这个小学生拿的还只是三等奖,三等奖总共有35名。既然三等奖都如此的夸张了,那一、二等奖岂不是得上天。其实,我们去看看获奖名单就会发现,得奖选手研究的大多都是门槛和技术性很高的课题,被曝光的这个孩子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01e0da9496126796a530c6384be457a
380bc0ed0257d49c56fec739c9b2a67

比如,丁香园曝出一个高中组一等奖,研究课题是二氢杨梅素的相关研究,还发表了论文。她的指导老师其中有一位叫易龙,2018年的陆军军医大学一名硕士的论文也是研究二氢杨梅素的,不仅标题类似,指导老师也是易龙。标题类似、老师相同,内容不一定一样吧?论文内容很长,我们也看不懂,那就直接对比双方论文中的一些配图,结果是:标题类似、导师相同,配图一样,抄袭实锤。

再比如,还是一位高中组的一等奖,她的研究课题是甲状腺方面的研究。相比上一位一等奖,这位就聪明多了。上面那位只要把她的论文标题放在知网里搜一下,基本很容易就能找到那篇硕士论文,太容易被大家发现抄袭。而这位同学就没这么傻,在SCI(SCI论文是国际学术界的顶尖论文)上有篇论文,同样有大量一模一样的图片,同时还发现了这位同学导师的名字“陈时洪”在这篇论文上也有出现。这位同学曾提到在西南大学附属医院与谭兴荣医师学习交流过,而“谭兴荣”也在SCI这篇论文中出现过。所以,所谓的指导、学习交流就是找导师要一篇现成的论文?

这些获奖学生的指导老师基本都是教授级别,比如那个六年级小学生的父母和指导老师都是中科院的研究员,可以说都是国内顶尖的高智商群体。这群高智商的人难道真的会为了虚荣心,用如此拙劣的包装手法将孩子包装成神童?又或者不惜把自己的孩子当方仲永一样?如果不是为了虚荣心,得这个奖还有什么用呢?不,他们可不傻。

6f36419514e3df44bbba953da658f9e

网上流传这样一个表格,这些大学的自主招生对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有认可,至于真伪没必要一一辨认。用清华大学来举例,在清华大学官网《2019年自主招生简章》中,申请条件确实有一条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一等奖”,请注意是全国一等奖,说明要求还算比较高。

参加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到底有多大优待呢?清华大学给出的降分政策是:一般不超过20分,特别优秀的学生,优惠分值可适当放宽,特别突出的学生达到一本线就可以予以优先录取。比如,2019年清华的录取分数线在云南理科709分,而2019年云南理科一本线的分数是535分。所以,正因为这些家长想让自己孩子获得更高的名次,只能让孩子选择更加高深、更加有竞争门槛的参赛课题。研究的课题符不符合孩子的年龄段不重要,虚荣心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拿到比较好的名次,达到家长的目的就好了。大概所有参赛的人都是这么想的,所以就变成了各种比课题的难度,小学生和中学生研究的都是硕士和博士的课题。没想到被广大吃瓜群众看到了,变成了一个笑话,创新大赛俨然成了一门生意,不知道赛会评委组有没有“深度参与”。

1979年,邓小平同志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题词道: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可惜的是,现在的大赛不是为了选择优秀的青少年人才,而是变成了某些群体获取利益的工具,而且上名校也只是利益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