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场景应用:数字人民币

2022-08-29 由 发布 阅读(834)

数字人民币一直以来都是金融科技的热门应用场景之一,在央行牵头、政策引导、媒体宣传等多方配合下,终于在今年有了实质性结果。

早在201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从技术层面、应用层面、发行流通环境等各维度验证了数字人民币的可行性。2017年后,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头部商业银行开启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工作。至2020年前后,数字人民币在多地试点测试,形成“10个城市+1个冬奥会”的应用场景。现如今,数字人民币已全面落地,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过去的1年里,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城市和参与机构有了显著增加,适用范围也不断扩大。试点城市包括上海、深圳、苏州、雄安、程度、海南、长沙、大连、西安、青岛等地,区域覆盖了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成渝度等主流区域。此外,数字人民币还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这项国际赛事中亮相。结合不同城市的不同生活作息,数字人民币在实际应用层面还在不同城市间有差异性,以更贴近居民的生活应用。

作为先行参与的指定运营机构,包括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在内的六大国有银行,充分发挥了主体机构的作用,在存、管、用各个环节起到重要作用,共同协作形成了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的生态圈。同时,网联网公司携旗下互联网银行,例如腾讯的微众银行、阿里的网商银行,也为数字人民币从电商角度创建了多重应用场景,如娱乐、餐饮、缴费等。此外,电信、联通、移动这三大运营商亦是数字人民币的重要载体。如此豪华之阵容,为数字人民币的应用推广落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数字钱包和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过程中,顶层设计与技术框架在不断优化,以稳妥运营为基础,不断提升用户体验。此前央行发布的《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中曾提到过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背景,在应用场景和功能设计上,数字人民币不但具有实物人民币支付即结算、匿名支付的优点,还拥有电子支付工具的成本低、易便携、效率高、不易伪造等特性。同时,数字人民币的优化机制遵从“赛马机制”,从市场需求出发,持续优化改进。另外,数字人民币外放接口,可自行写入智能合约,在通过安全合规审查后,可由交易双方自行约定支付条件和支付规则,实现个性化全自动支付交易。

数字钱包作为数字人民币的核心应用,是数字人民币的的重要流通载体,其在央行所申请的数字人民专利中占比第一。数字人民钱包的功能涉及申请、绑定、解绑、支付、查询、存款、兑换、注销等功能,形成完整链路生态。故构建数字钱包的应用场景,有助于更好地贴近用户需求。由此为目标,为了实现数字人民币的公共性和普惠性,各方运营机构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市场相关主体不断签约加入,实现共建共有共享原则,覆盖更多人群,满足各类人群的各种需求。

据央行数据统计,截止至去年年中,数字人民的试点场景达130余万个,主要为购物、交通、生活缴费等小额支付场景,其他如跨境支付、外汇管理等大额支付场景的份额也在不断提高。数字人民币的开户数和使用量与日俱增,个人钱包的开设量已达2000余万次,对公钱包350余万个,订单笔数超过7000万笔,累积交易额高达300亿至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化。在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和交易模式的创新下,数字人民币无论在用户数、交易笔数、交易量上都呈现出稳中有升的特点。

各试点机构迎合市场需求,也加紧探索数字人民币的应用模式,积极扩大数字人民币的使用范围。例如,工行与成都公交合作推出预付卡,为绿色出行智能领域做出了创新;中行推出“复兴壹号”,是全国首个实现数字人民币缴纳党费的党建应用平台。由此,数字人民币积极探索政务、三农、教育、城市生活等行业,配合上“智慧+”、“互联网+”等先进模式,提升为民服务的水平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