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VS美国,谁才是金融科技未来的老大?

2016-07-27 由 发布 阅读(831)

本月18号,一家中国互联网巨头宣布投资美国金融科技公司ZestFinance。ZestFinance是一家运用大数据分析,在借贷业务中为客户提供更精准信用评级的金融科技公司。

事实上,虽然金融科技起源于美国,但市场上有不少人看好中国会在不远的将来主导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

中国与美国在金融科技行业有以下四个显著区别。

第一,美国的金融市场远比中国成熟。中国的金融市场有太多尚未被开发的领域,比如农村和城镇的次贷市场。又比如中国前十名的城市当中只有1/3的人使用信用卡。全国市场的成绩则更糟,在消费信贷市场中,信用卡信贷的市场占有率仅为1%。但市场不成熟也有其不成熟的好处。中国的金融科技市场的发展潜力更大,市场潜藏的机遇也更多。

中国与美国的金融科技市场的第二大区别在于中国拥有足够大的国内市场,所以造成海外市场发展欠缺。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普遍缺乏与国外公司合作的能力。而美国、欧洲以及日韩等国家的金融科技企业没有像中国那么庞大的内需,所以在开展国际合作方面的能力比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强。

第三个区别在于大数据分析的能力。许多美国的小型金融科技企业得益于完善的金融业体系,往往不愿意建立数据模型,久而久之这些企业就丧失了建立模型的能力。而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并非不愿意建立信用模型,而是缺乏建立模型的能力。得益于庞大的国内市场,中国的金融科技行业拥有丰富的数据,除了有天然的人口优势之外,还要感谢中国庞大的“低头族”,“爪机党”们。有数据表明,中国移动应用使用率远远高于美国。这有利于分析机构采集更多的消费者在线行为以及他们的地理位置。但有时庞大的数据基础并不是一件好事,也会给金融科技行业带去一些困惑。比如,杂乱无章的数据导致标准化数据的缺失。又比如如何从庞大的数据中处理,提炼有用的数据建立高效的信用模型和精准的投资模型?

金融科技品台采集数据的方法大致有三种。分别是用户授权、第三方提供和全网资源,包括贴吧,论坛和社交网站等。如何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这些数据提高金融科技企业的投资回报率、降低风险以及寻找目标客户体现了金融科技公司的核心企业能力。

总的来说,在分析数据方面,虽然美国的一些小金融科技企业不愿理去分析数据,但一些大公司,例如摩根大通、文艺复兴科技等都有自己的一套先进的数据分析方法。但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则普遍缺少分析数据的能力。所以,文章开头提到的互联网巨头与美国的新兴金融科技企业合作不失为一种取经学习的好方法。
中美企业的第四点区别在于执行力。根据国内某新兴科创公司CEO的说法,美国的金融科技行业在新想法产生到最终实行可能要经历几年的时间。但在中国,由于市场竞争特别激烈,企业的执行力也比较高,通常新想法的产生到最后实行可能只需要几周的时间。

今年4月份花旗银行曾发布一份关于金融科技和传统银行业的报告,该报告指出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在数量上仅此于美国,并表示一直以来中国的金融科技实力很可能被低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