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理财热降温 量化私募迎机遇

2016-09-11 由 发布 阅读(732)

根据国内某数据统计机构的数据分析,今年上半年有560家上市公司购买了2113只理财产品,资产管理规模为1830.36亿人民币,每家公司的平均管理规模为3.27亿人民币。而去年年底,有763家上市公司购买了3874只理财产品,资产管理规模为3133.27亿人民币,平均每家公司的规模为4.11亿人民币;去年6月则有773家上市公司,认购3950只理财产品,资产规模为超过3917亿人民币,每家公司的平均规模超过5亿人民币。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得出结论: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认购的理财产品的数量与规模分别下降了46.5%与53%;而与去年年底相比,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的数量与规模分别下降45%与41.5%。红极一时的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热潮正在逐步降温。

在这样的背景下,券商作为代理商,正积极谋求向上市公司推荐量化私募,一次增强上市公司的客户粘性。量化私募与传统股票多头私募相比,投资回报更为稳定、产品更为复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尚不确定上市公司对量化私募的接受程度。

有业内人士称,上市公司对银行理财的兴趣逐渐消退,基于这种情况,券商正积极向上市公司推荐一些量化私募产品,这类产品的收益率浮动较小、风险也较小。一旦量化私募与上市公式达成合作,私募的销售费用以及日后一系列的佣金都可以成为券商收益的保障,这样券商就能形成一个投资私募的封闭式循环。券商对拓展量化私募市场表现出相当浓厚的兴趣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由于银行理财利率下降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一些上市公司不得不寻找银行理财产品的替代品。过去,一些公司因为对量化对冲的策略与技术不甚了解,所以一直不敢涉足量化私募领域;而现在,由于形势所迫,一些公司也在慢慢接受量化私募这一新的投资形式。

另一方面,量化私募自身的灵活性是它能脱颖而出的天然优势。刚刚过去的9月7号恰逢国内股指期货遭遇政策限制的一周年“纪念日”,在股指期货受限的影响下,不论是公募量化还是私募量化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但私募量化得益于天然的灵活性优势,能够调动更多的对冲策略,并且能加入宏观对冲、跨市场对冲等新策略,来优化自身的投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