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拷问,谁才是家长群的害群之马?

2020-11-06 由 发布 阅读(1141)

小时候,很多人都想像老师一样批改试卷,掌握生杀大权,如今当了家长却无助于批改娃的作业。终于,江苏一位爸爸跳了出来,他不堪屈辱,呐喊出心声,“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到底谁辛苦?”愤而怒退了家长群。不久后,人民日报和央视两大官媒定性,称“家长批改作业,是老师的缺位”。

时至今日,家长群一响,不禁眉心一紧,不想点开又不得不点开。随时响应群里老师的任务、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更要和戏精家长们一起赞美,美其名曰,家校合作,一切为了孩子。而让人苦不堪言的是上了一天班,回家还得给孩子批改作业。如果没按老师要求及时批改,还会在群里被点名公开处刑。

其实很多地方都出台过防“拍马屁群”,禁家长批改作业等规定。有用伐啦?和“区里领导来检查”一样,拎一拎有所收敛,风头过后照样我行我素,禁不起持续地监督。学校拉着横幅欢迎检查团队,能检查出个啥?所以,我们仍为这位爸爸的魄力点赞,全国各地的家长都深感共鸣。

警察抓人,医者治病,师者育人,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职责所在吗?如果每次医生做完手术的关键步骤之后,剩下的工作都留给病人家属来完成,你怎么看?记得我们小时候老师的教学态度是:家长辅导个锤子,他是老师还是我是老师?不要瞎教!而现在的老师却说:“不能什么事儿都指望老师。”诚然,这不是个例,为孩子批改作业已蔚然成风。现在的家长,卑微到尘埃,对老师唯命是从,就怕得罪了老师,给孩子拖后腿。

1111.jpg 

家长群建立的初衷,是为了老师和家长有一个便于沟通的平台,孩子最近表现如何、学校有哪些活动、以及一些日常通知,但可能老师听到的阿谀奉承太多了,导致一些老师有了权力上的幻觉,家长群也逐渐变味。比如,老师在家长群发通知,指定一些家长到学校大扫除。事后,老师在群里发公告,表扬了前去打扫的家长,批评了没去的家长,并要求他们讲一下没去的原因,表示这是对老师和集体的不尊重。还有些家长群要求装一大堆教育部门推荐的app,要求家长配合完成里面的各项任务,虽然app们各司其职,但不乏推广和推销的意图。这不知又是哪些公职部门在以权谋私了,家长们不知道也不敢问,只能乖乖下载。

2222.jpg

除此之外,家长群还有些不良社会风气,比如“炫富群”、“点赞群”。家长们每天不仅要神经过敏似的盯着老师随时发出的消息,还要看着各种马屁味儿的肉麻话。有些家长的彩虹屁,简直拍得清新脱俗,甚至有家长吟诗赞美老师。久而久之,这些“舔狗”把群里其他家长也带坏了,你吹我擂,一大堆“捧哏”。

3333.jpg

家长群的存在,不仅累垮了家长,也绑架了老师。不但让家长不堪重负,也让老师精力憔悴。自从有了家长群,老师们不仅要花精力备课,还要翻着花样向家长反馈,全年无休地为家长答疑。微信可比古代家校联系册带劲儿,有些家长屁大点儿事追着老师问个不停,老师工作一再被打断,比带货主播还忙。特别碰到一些难缠的家长,动不动就搬学历、搬头衔、搬社会关系来压老师,老师无奈只能附和。

老师和我们一样,也是普通人,是社会的一种职业,也面临巨大的压力。推卸责任的老师毕竟只是少数,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中国的教师群体也有他们的苦衷。

首先,老师除了铁饭碗和每年两个长假期之外并无其他优势。负责低年龄段教学的老师,整体收入仅够温饱。教委明令禁止老师去校外辅导机构“走穴”,所以“外快”也不是那么好赚的。

其次,大多数老师都是早出晚归,白天除了上课,还得应付学校各种会,各种评选,各种指标,班主任的生活作息几乎与学生同频,作业改到凌晨是常有的事。家长在为家长群头疼的时候,老师也要面对全班同学的家校沟通,回复的内容要谨小慎微,万一情绪激动发言不慎,被截个屏曝个光,职业生涯也就毁了。与一大群“熊孩子”打交道就足够心累,再遇上几对颠倒黑白的“熊父母”,更是糟心。前不久在上海,俩孩子在学校闹别扭,双方家长在群里发生口角,放狠话约架,事发后,还是老师为双方拨打了120和110,打输的进医院打赢的进警局。

第三,老师的精神压力和业绩压力非常大,尤其是初三、高三的老师。各级教育部门明面上喊着“减负”,实则仍以升学率作为唯一准绳。以上海为例,有将近一半的考生在中考阶段就会被筛掉,只能去读中专、高职,让“减负”成为了空话,毕竟学校的唯一kpi就是成绩。几乎每所学校都给毕业班制定了上重点高中或是本科线人数的目标。老师加薪、评职称、福利、奖金等全看分数,让老师们疲于奔命。

压垮成年人,只需一个家长群,压垮的不仅有家长还有老师。科技的进步让信息沟通更便捷,但过近的社交距离也给家校双方戴上了沉重的枷锁,老师如履薄冰,家长畏首畏尾。这么看来,大家都是受害者,那施害者是谁?作为你们回家作业去思考……

我们所处的世界,遇到的所有问题落到最后,都是一个彼此理解的进化过程。怒退家长群的行为并不能化解核心矛盾,家长和老师只有换位思考、互相理解、紧密配合,共同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才能让家长群成为一个良性的教育平台。至于不良社会风气,只希望不要过分深入地渗透进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