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问题如何破解?

2021-09-03 由 发布 阅读(961)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从早年的三鹿事件起,每年都有让人瞠目结舌的操作,提炼地沟油、进口僵尸肉、老鼠肉冒充羊肉、淋巴肉做包子等等,到如今的鸡蛋粉条蜂蜜都能造假,化学试剂在民间高手的“创新”下得到了充分发挥,只要吃不死人,啥味道都能调配出来。不禁让人感叹国人的智慧,可惜这些“发明家”无一属于监管部门,并非魔高一丈,只缘道行太浅。

食堂

饭点的厕所总是那么拥挤,不是大家不想熬到工作时间“带薪如厕”,而是食堂的雷区过于密集。人在食堂吃,哪有不闹肚。

照理来说,团餐生意利润丰厚,回款稳定,没有做手脚的必要,然而资本的欲望是无上限的,在压低成本这条路上可谓是“穷尽其所有”。发霉的食材扔掉?不行的,国家大力倡导节约粮食,每个人匀一点吃掉就不浪费了。卖不掉的菜倒掉?不会的,几个剩菜合在一起再炒一遍,为了掩盖味道走形,下重盐重辣。吃不掉的菜倒掉?不全是,各别卖相坚挺的菜完全可以回收再利用。

曾几何时,只有3.15曝光才能看到的食品安全问题,现在社交媒体上每天都在上演,甚至占据了热搜的半壁江山。

外卖

再来看外卖。卖相都挺赞的,评分都挺高的,评价都挺好的,为什么外卖到了我手中就“形残自秽”了呢?外卖行业的潜规则历来存在,ps一张营业执照就能在外卖平台安家落户。媒体不是没报道过,但监管部门每次都是隔靴搔痒,曝光了才封杀一波。

来看看外卖店家,很多都是没有实体门店,随便搞个仓库或车库就开工了。在那个暗无天日的环境里,乌黑的墙壁、发霉的水池、爬行的小动物们在狂欢。用脚洗菜、用拖把刷碗、用猪血染肉,没有健康证的大厨们正把添加剂的精髓发挥到极致。当天熬制牛骨汤?不存在的,那多贵啊。正是这样的小作坊,动辄月销几千单,好评如潮,诚然,只要多交钱,平台还不把它当家人。

肠胃病年轻化

微信图片_20210903180320.png

资料来源:前瞻行业研究院

以往,30岁以下的胃癌是很罕见的,医院科室接收率很低,像这种病人都是要组团去学习的,但现在20岁的胃癌患者都大有人在,各种肠胃药订单量暴增,药厂朋友调侃道“现在的人已经离不开拉挫类制剂了”。毕竟,餐馆都是管吃不管拉的,味道好才能生意好,至于是吃了谁家的饭得了胃病就说不清楚了,你也不盯着一家吃对吧。

那么,为何食品乱象屡禁不止呢?

监管滞后

随着食品问题越来越频发,公众的神经也愈发麻木,见怪不怪了,社会容忍度不可谓不高。因为,世上就没有越不过去的墙,小饭馆换个马甲就能卷土重来,大品牌发挥一下“躬匠精神”,鞠个躬、道个歉、发个文、开掉几个临时工,明天又是制造“垃圾”的一天。这类餐饮企业不在少数,百姓的健康只能交给运气,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记忆。

食品安全最大的问题是食品安全体系永远跟不上市场的发展。譬如,那边刚禁止了A,B,C,这边就用上了D,E,F。为了防止A添加剂超标,可以使用B添加剂来替代。同样,除了知名餐饮店会要求应聘员工出示健康证,小餐饮尤其外卖店顶多应付检查时弄两个人糊弄,毕竟大多干一段时间就走了。监管部门也和其他各行各业一样,相当滞后,既不深入基层,也不食人间烟火,只要不出大的社会问题,那些检测仪器就继续吃灰,我们能看到的大概只有罚款了。

提到罚款我们来看看违法成本。上海一家店食品安全罚了19万。上海一男子砍自己买的树,被罚14万。食品安全的罚款数不痛不痒,还没有这家店一个月的利润高。据记者暗访得出的数据,对,又是记者,破案全靠记者,监督全靠微博,市面上仅有5%的餐饮企业后厨是达标的。确实,坚守初心的成本太高,以至于餐饮界的老字号屈指可数,大多数都是今年开明年关,在顾客的骂声中湮灭。

制度和流程

大家都说,我国出口的产品又便宜质量又好,而国内供应的却不尽如人意。归根结底,一方面是制定标准的高低,另一方面是法律惩罚力度的大小。发达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和标准,从而带动了行业走向良性发展。最简单的,食品质量不合格直接赔到倾家荡产,牢底坐穿,谁还敢铤而走险呢?这么看来,一直被我们称为垃圾食品的麦当劳和肯德基,由于执行严格的制度和流程,反倒吃起来更安全了呢。

确实,我们不能指望人心是高尚的,资本是不逐利的,必须参照外企的做法,靠制度和流程来约束餐饮人,让每一份食物都安守本分,让每一种侥幸都无处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