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的中年危机

2020-11-25 由 发布 阅读(1081)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黄金时代》

时间冲刷着每个人的棱角,“岁月静好”仿佛从未降临。职场人一到35岁,焦虑便油然而生,车子、房子、孩子、票子……每一样都鞭策着自己起早贪黑。人到中年身不由己,自由和梦想早已抛去脑后。

35岁意味着,投递简历可能会收到“年龄不符合要求”的回复;

35岁意味着,即使在500强名企,也有被扫地出门的风险;

35岁意味着,每次体检都是灵魂拷问,哪怕保温杯里不泡枸杞;

早在2007年,就有学者对上海和成都的30万条招聘广告进行过调查,发现上海8成以上的职位都要求应聘者年龄在35岁以下,而在成都这个比例也接近7成。如果年龄超过40岁就更惨了,上海只有不到5%的职位向他们开放。僧多粥少的局面让企业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而“大龄”也成了职场中不折不扣的减分项。

某公司校招,HR正兴致勃勃地宣传着公司年轻化、有活力,突然有人问“那你们公司年龄大的员工都去哪儿了?”HR瞬间无言以对。有一个从业10年的HR说,曾从事过两家不到100人的公司,其中35岁以上员工不到10人,基本都是领导或合伙人,确实有“35岁现象”。

的确,企业中年龄大的,基本已经混到中高层,那些做不到金字塔顶端的普通员工,年纪越大日子就越难过。35岁,工资是刚毕业不久年轻人的三五倍,能力和思维已经定型,学习比不过年轻人,带教也吃力,完全没有性价比。公司若从理性出发,势必会默默放进裁员名单。35岁、37岁、甚至40岁,大龄危机终究是职场上每个人都绕不过的坎儿。

华为劝退34岁交付工程维护人员

IBM对40岁人员裁员

中兴42岁程序员跳楼事件

京东劝退“三类人”

腾讯中层优化

甲骨文裁员

有位曾在500强外企工作过的技术专家,45岁的时候被迫离职。离职那天,老板居然还安慰他:“你经验这么丰富也带过团队,出去很好找工作的。”实际上,顶替他岗位的是一个薪资只有他一半、三十出头的年轻人。离职后,他去办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这个手续是“意在减免40岁(男性50)之后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保费用”,“就业困难”四个字让他字字扎心。之后他登上多年不曾打开的招聘网站,仅仅一个年龄要求就基本把他过滤掉了,好心塞。再后来,虽然很多朋友尽力帮忙推荐,他依然被年龄问题拒之门外。最终,他心灰意冷,放弃了应聘,回老家开了一个面馆。受益于多年严谨的工作态度,面馆生意风生水起,两年内还开了三家分店。45岁从头再来,有几个人能像他这么幸运呢?

职场的中年危机从本质看是一个社会问题,因为中国缺少真正成熟的行业,所以那些勤勤恳恳工作的中年人才会被社会淘汰。那么,面对现状,“中年危机”的职场人该如何破局呢?

第一,35岁前避免盲目跳槽。选择本身没有对错,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关键想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如果你已成家立业,就不要像小孩一样一言不合就跳槽,工龄也是你的财富。比如在北京,如果在一个公司工作10年以上,公司裁你,你就会拿到40万左右的赔偿,这样至少可以支撑一个家庭3年的支出。还有一个绝佳的避险之地,那就是想办法进入国企和事业单位,但前提是一定要在35岁之前考进去,因为国考的年龄限制也是35岁。

第二,如果35岁是职场年龄大限,一定要在此之前尽快完成阶层的转变。职场是金字塔形,向上,才有更多机会,在最底层,只能被选择。真正让35岁以上员工不受欢迎的原因是“不划算”,因为一个人中年时的工资都会比年轻时高一些。对讲求员工性价比的老板来说,宁愿提拔一个刚入职、经验不足但听话敢拼的年轻人,也不愿选择一个拿着高工资还拖家带口的中年人。

第三,提高职业技能,保持年轻心态和学习能力。国外有数据显示,中年员工才是生产力最高的员工,他们平均年龄在37岁的时候,企业平均生产力达到最优。如此看来,35岁并不是下坡路的起点,而是黄金出发点。郭德纲47岁时德云社才火,柳传志40岁创办联想,任正非43岁成立华为,张忠谋56岁开办台积电……所以即使身处低谷,也要调整心态慢慢积累,潜心修行,静待花开。

第四,平稳心态,降低预期。人到中年,如果工作方面战绩平平,但是稳定,那就接受平安是福,生活的快乐不一定要从功成名就中获得。对于挣扎在温饱线上的社会底层来说,所谓的中年危机就是矫情,因为生活对他们来说从没轻松过。腾讯程序员失业送外卖,外企员工开滴滴补贴家用,私企老板还给同行打工,面子是虚的,活着才重要。记住,只要没有经济危机,就不存在中年危机。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真的很重要。35岁并不意味着走下坡路,它取决于年轻时的积累和对职业的感悟。酒香不怕巷子深,愿每一位中年人都如陈年佳酿,值得“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