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花呗额度降低了?

2020-12-25 由 发布 阅读(1398)

当今年轻人花钱的速度,早已赶超了赚钱的速度。为了面子和享受,盲目超前消费,从而背负了巨额负债,透支了自己的未来。

支付宝今年发布的《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中国近1.7亿的90后中,有6500万人开通了花呗,相当于每10个90后中就有4个人使用花呗。花呗确实很便利,便利到小孩子都会使用。但花呗不是慈善事业,借出去的钱是要还的,许多还未踏上社会的年轻人,没有接受过任何财商方面的教育,他们左手拿着iphone12,右手挎着LV,脸上涂着的Lamer,身上穿着Chanel。招摇一阵后才开始思考如何还钱,有些甚至钱还没还完,手机又买新的了。

说到还款,花呗的还款方式也是满满套路,不少年轻人就掉进过“花呗分期”的陷阱。 “如提供分期服务,分期内不计利息,只收取手续费,费率与所分期的数目有关”,这里面是个文字陷阱,分期不按本金收,而是按分期数目收,收的不是利息,而是手续费。专家曾计算过,花呗分期的实际年利率约为16.17%,是其宣传的12期总费率8.76%的将近一倍。问题出在哪?核心点是,分期还掉的本金仍会计算利息。不仅花呗,其他网贷也大多是这个逻辑。“花呗分期”的另一个陷阱是看似每一笔消费还的不多,但累计多笔或多个月的分期后,叠加起来的还款额还是触目惊心的,希望年轻人在每一笔消费之前好好考虑一下是否负担得起。

大学就像个大染缸,同学之间一起生活久了,多少会互相影响。其中不乏个别家庭条件确实很好的学生,他们花钱大手大脚,即使不用花呗、白条之类,依然可以买买买。但偏偏那些普通学生和穷学生也很有“骨气”,看到别人穿的好、用的好,觉得自己不能被比下去,分分钟用上了花呗。一时间,原本高不可攀的奢侈品唾手可得。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没收入、没存款,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最初,可能只想买一支口红、一部手机、一个名牌包,但人的欲望一旦被打开后是很难收回的。花呗满足的正是“及时满足感”,开始可能还有点纠结,后面索性就各种自欺欺人,“后面几个月忍一忍”、“大不了吃一个月泡面”、“索性不吃晚饭就当减肥”、“今天不买我会睡不着觉的”……由于钱来得太容易,疯长的物质欲像狂风暴雨般吞噬着年轻人。最后的最后,“算了,大家不都这样”,一个个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长此以往,提前消费变成了一种习惯,而且用惯了快钱,“辛苦打工一个月才这么点钱”,也就无法踏实工作了,整天就想着捞偏门赚快钱。物质和精神都满足了,随即进入了“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 

消费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逆转,花钱这件事儿更是由奢入俭难。比如今年的疫情期间,中国之所以能从容应对,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多数中国人有储蓄的习惯。每个家庭或多或少都有存款,在危机到来之时,我们能够拿出钱来应急。相反,美国不顾公民的安全,在疫情严重的情况下着急复工复产,其原因在于大多数美国人基本没有存款。曾有数据显示,美国人真实的财务是40%家庭拿不出400美元应急。

很多电商都提供了类似花呗的金融服务,比如京东白条、美团月付、腾讯微粒贷,都是“这月买,下月还”。各种消费贷填满了支付场景,普通人以极低的门槛就能简单开通,极大的拓宽了电商们的销量。当代年轻人摒弃了传统的储蓄习惯,开始消费贷过日子,花明天的钱过今天的瘾。终于,在如此庞大的群体危机下,监管还是出手了,从拦停蚂蚁上市起,就已经上升到关乎民族未来的层面,不仅叫停了互联网存款产品,还迫使花呗调整年轻用户的额度,其他平台也纷纷效仿,降低额度。

在中国,使用消费贷的人群中近半数是90后和00后,花呗本无害,但它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欲望,对于还未真正踏上社会的年轻人来说,这是致命的。无论5万、10万还是30万,欠债所背负的压力都如大山一般沉重,如果还不能脚踏实地打工的话,这一辈子都将“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