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今年6月,国内金融行业增加值为3.12万人民币,占整个GDP的9.16%,远高于一些发达国家的比重。去年英国这一数据大约为8%、美国为7%,日本为5%左右。这组数据背后存在一个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在今年7月披露的数据,2016年上半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4.1%,而欧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普遍超过70%。我国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远低于上述发达国家,可金融业的GDP占比却高于这些国家。
今年上半年,国内A股市场的跌幅在全球股市中“脱颖而出”,A股交易规模比去年同期缩水了一半,而金融业的GDP占比却不降反升,这说明在中国,以银行为主的金融行业仍在飞速发展。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金融行业这种表面上的繁荣不仅对实体经济止跌回升没有任何帮助,还可能诱发更大的金融泡沫并且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近期央行印发的2016年《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多次提醒市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事实上,随着金融科技与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崛起,混业金融与跨区域金融已是势在必行,一旦触发风险很可能在全国范围内都会造成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严格的金融监管不无道理。
目前,金融监管主要针对市场泡沫。国内市场主要以散户投资者为主,从上半年的投资者持仓市值结构分析,50万以下的投资者合计比例超过95%,其中投资金额1万元以下的投资者约为27%,10万元以下投资者约为49%,50万人民币以下的投资者占19%,100万人民币以上的投资者仅为2.5%,从这些数据中,一眼就能看出中小散户投资者依旧是股票投资市场的排头兵。所以,金融监管利用非市场化手段这一特征,对这样一个以中小散户为主力军的市场特别有成效。
从表面上看,金融监管对市场的干预会导致股票交易下降、流动性溢价上升,但对于整个实体经济而言,投资资金的机会成本将减小、闲置资金增加导致资金面趋于宽松,市场利率水平将持续回落。金融监管的深层影响将有利于债券等固定收益类产品以及低市价盈利比率或者高分红率的权益类产品。
有分析人士指出,当前,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的金融监管各有重心。证监会的金融监管应该以规范私募股权基金发展、规范基金子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规范借壳上市与IPO“等同”审查、严格再融资审核、控制融资融券等。保监会的重点则是要全面规范通道类业务。而银监会的金融监管首先要对当下的表外业务情况有全面、详细的了解,此外,还应该全面规范银行理财产品以及理财资金的投资方向。
此外,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发迹时日尚短,行业发展良莠不济,在金融监管的过程中很容易以偏概全,阻碍一些合规的金融科技平台的发展。目前管理层对金融科技行业的金融监管相对严格,去杠杆力度空前,但实际上依托“大数据”与计算机技术的金融科技平台发展健康,有问题的往往是假借互联网金融之名的P2P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