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您所拜访的墓地已欠费

2021-04-12 由 发布 阅读(994)

欠费的墓地

清明扫墓,一路堵到墓地着实闹心,冷不防的“温馨提示”更令人咂舌。“请购墓已满二十年或临近二十年的逝者家属到大厅缴费,逾期一年不缴,按无主墓穴处理。”怎么处理并未提及,但你也能想象,或刨出来,或丢出去。

回想20年前买个墓才几千,如今续缴20年管理费就要上万。为了体现“人性化”,个别陵园甚至推出了“墓地贷”,而且是无抵押,子女或孙辈都可作为贷款人……人活着要还房贷,死了还要给子孙留下墓地贷。试问,为何活着艰苦,死了却也“死不起”?

昂贵的“身后事”

众所周知,一线城市的墓地价格已超过了房价,很多人买不起墓地只能去他乡落葬,比方北京的去河北,上海的去苏州。甚至一些偏远地区楼盘,每逢清明便有人在楼道里烧纸,毕竟一线城市买一块墓要20~30万,且使用期只有20年,还不如去郊县购置小户型房产,产权好歹有70年。比如天津的静安陵园,被称为“楼房式灵堂”,整个小区都是灵堂,已有近十万骨灰盒,房价也从建成时的3000/平翻了倍。

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到来,一线城市的公墓已是“一墓难求”,墓地的费用也水涨船高。身前买不起房的人,身故后可能也“死不起”,在上海,一平米不到的墓地均价6万元;在北京,郊区的墓地均价3万元,六环内也要6万元。一线城市地段好一点的陵园,大多十几万,几十万的,这还仅仅是裸墓的价格,算上殡葬费、占地费、管理费等费用,普通人一生的积蓄最终都栽在这了。

墓地为何贵?

从我国墓地政策来说,中国在城乡实行了2套不同的墓地政策,一类是公益性墓地,是为农村居民提供的公共墓地,不收取墓地建设和土地使用费,另一类是经营性墓地,是为城镇居民提供的有偿墓地,这也是天价墓地的根源。

改革开放伊始,墓地供需平衡,殡葬由单位包办,非市场化运作,墓地价格稳定。随着人口自发性地往大城市聚集,城市墓地渐渐供不应求,价格也慢慢抬高,而经营性墓地也在此期间高速发展,墓地由1985年的24座,到2012年增长到了1597座,增长了60多倍。

实际上,供需不平衡并不是墓地价格飞涨的本质原因,国内大部分公墓都是由民政部门管理的,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国家对于殡葬业基本给与免税,并对殡葬服务价格实行严格的限价政策。然而,1992年民政部颁发的《公墓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经营性公墓应由殡葬事业单位建立。此外,建立经营性公墓,必须由建墓单位向县级民政部门提出申请,最后报上级民政部门批准。

时至今日,由民营企业经营的陵园仍是少之又少,市面上八成殡仪馆仍隶属于事业单位。一些地方的民政部门甚至将“准入审批权”变成了“经营独占权”,实现了区域垄断,才出现了漫天要价的场面。

所以,即便国内墓地价格是非市场化竞争的,但民政部门既是公墓的经营主体,也是管理主体,自己审批自己,一些殡葬管理处索性就设在殡仪馆内,占人家编制,拿人家工资,如何做得到有限监管呢?

国内外墓地政策对比

按《中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来看,城市市区土地属国家所有,则经营性墓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使用权才属于墓地经营者。所以,在国内,墓地只是租赁关系,不是产权关系,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为了入土为安,花高价买下的墓地并不属于自己,那些比房价还高的墓价只是20年的租金。

而且中国殡葬业几十年以来的政策一直处于滞后状态,至今没有个正式法律,都是发生一项解决一项,毕竟都是利益部门,谁会没事给自己套个金箍呢?比如只规定了墓穴管理费一次性收取最长不超过20年,却没有规定到期后怎么处理,没续费怎么处理,以至于各地陵园纷纷自行规定,可能又要指望矛盾集中爆发才会引起重视了。

在国外同样因人口膨胀而引发过“墓地危机”,这几乎是所有工业化国家必将面临的问题,当然也是一次殡葬改革的契机。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西欧加强了市政管理,日本扩大了火花覆盖率,瑞典利用教会来管理,美国则开放市场自由竞争。

以美国为例,除了烈士陵园由政府主导,其他公墓都交由私营企业运营,私企向政府购买土体所有权,陵园建成后卖给百姓,百姓同样没有墓地所有权,但拥有永久使用权,被称为“安葬权”。殡葬价格在充分竞争下也不会太贵,火葬平均成本约6000美金,土葬平均成本超过10000美金。

对于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来说,从临终关怀到落叶归根,如何体面又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仍是我们不得不直面的话题。如果“身后事”都无法保障,那如今的奋斗还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