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发展到今天,欧美出现了一个极为恐怖的现象,这个现象叫做ADE效应。
一直以来人们对病毒都有个错误的感性认识,以为病毒只攻击老弱病残,通过改善免疫力就可以抵抗病毒。要知道,病毒是为了繁衍,出于本能会不断进化和探索,去增强自己的感染能力和毒性,从而彻底攻破宿主的防御力,达到繁衍目的。
ADE效应是什么意思呢?ADE效应,翻译过来叫做抗体依赖增强作用效应。可能大家都知道,抗体对人体是一个保护作用。我们的机体在受到外界侵袭的时候会产生抗体,然后产生的抗体在第二次受到侵袭的时候,它会发挥作用,抵抗来自外界的一些侵袭,正常情况下是如此。而ADE效应和抗体保护是反过来的,就是当你第一次受到外界的侵袭之后,产生了抗体,但当再收到第二次侵袭时,之前产生的这些抗性,反而会增强感染的效应。
可能大家比较好奇这是怎么回事?通常情况,病毒要黏附在细胞上,然后才能入侵细胞,产生感染。我们所谓的抗体,实际上是和病毒结合之后,让它失去了黏附能力,既然失去了黏附能力,它就不能对细胞进行感染了。但是在ADE效应下,抗体和病毒结合之后,反而能帮助病毒进入细胞。然后就让病毒在细胞内繁衍自己的后代,所以说它是提高了病毒的感染力。要特别说明一下,ADE效应通常发生在抗体的浓度比较低的情况下。
ADE效应是个新概念吗?不是的。早在当年SARS的康复者血浆研究里面,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ADE效应。除了SARS外,2016年菲律宾接种登革热疫苗的时候,也出现了ADE效应,导致了多名儿童死亡,这对于登革热疫苗是个重创。然后2017年在《SCIENCE》杂志上还提及了这一现象。当时报道称,可能是因为接种疫苗的时候产生的抗体浓度不够,当儿童感染登革热的时候,患者体内低浓度的抗体非但不能组织感染,还通过ADE效应加重了病情,甚至导致死亡。
再把目光拉回到美国来,4月1号白岩松主持“新闻1+1”的时候,联系了美国长岛北岸医院ICU的主任周秋平。周秋平在接受采访当中,说到在美国危重病人的量其实很大,但他们从中国、欧洲了解到的数据中,老年人或者有基础性疾病的病人居多。而在美国的情况就完全不是这样,在纽约的ICU病房里面,其实以20到60岁的年轻人居多,普遍是青壮年,这些青壮年没有基础性疾病。很多年轻人走进ICU病房的时候,12至24小时内,他的病情就迅速恶化,很多病人马上接上有创呼吸机。然后在随后的24小时内,病情就不断的恶化,然后产生多器官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这种年轻人快速恶化的病例,特别像病毒的ADE效应。这在国内与日本和欧洲也有相似的这种复阳之后的病人,病情急剧恶化,最后重症死亡的病例。这种现象最合理的一个解释就是,美国的年轻人经历过一轮原始的比较温和的病毒攻击,体内产生了一些温和型病毒的亚型抗体,然后在另一个病毒的亚型前面产生ADE效应。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来,之前在美国大流行的甲流,他们之间是否有直接的联系,这还需要科学做进一步的确认。
其实年轻人复阳又恶化的这种异常现象,不由得让我们再次想起来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就是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这次大流感造成了超越一战堪比二战的人间悲剧。可以这样说,有人的地方,美国、英国、中国、日本、法国,远到阿拉斯加、太平洋岛国、非洲各国都有惨剧发生,年代实在太久远了,这一段记忆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西班牙大流感是从1918年到1919年,总共经历了三波,总历时是两年。第一波,就像普通的感冒一样被感染。第二波,感染的是正常有活力的年轻人,体现出来的是年轻人更容易得病,病情非常严重。因为那个事件已经离我们非常的久远,大家已经没有去深究很多具体的原因。直到我们这一次了解到新冠病毒之后,ADE效应才重新唤起大家对历史的一些回忆和恍然大悟。让我们回想当年西班牙大流感,第二波异常的凶猛,在20到40岁之间的青壮年感染率和死亡率特别高。和我们刚才提到的美国纽约,是不是有那么一点点的相似呢?
提起来ADE效应会让大家不寒而栗,因为第二次感染的毒性,可以达到之前的上百倍,并且在我们的疫苗研发当中必须要注意ADE效应的存在,所以说他增加了对疫苗的研发难度。在当前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样面对?怎样去应对呢?首先,我们刚才提到ADE效应,第一波是一个温和型的感染,产生了一些低量的抗体。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好好保护自己,哪怕是一个普通的感冒。因为在一个可能无核心的感冒之后,产生了感冒的特异性抗体,就很有可能助长第二波ADE效应。另一方面,现在年轻人素质好、免疫力强,可能有一部分是无症状或者轻微症状的痊愈患者。因为体内被病毒攻击过,所以说产生了一些抗体,然后第二次再度感染的时候,就有可能诱发ADE效应。
现在有大量的报道,报道了无症状感染。所以我们今天看到已经车水马龙,一切好像都恢复正常的样子,其实或许这些潜在的恶性的效应,会卷土重来。在这个病毒还没有完全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现在只能保护好自己,静候科学界的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