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公司不断的发展壮大,获得了机构理财以及私人理财客户的关注。根据美国数据调研公司CB Insights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的第一季度与第二季度,金融科技初创公司的业务规模达到74亿美元,完成416笔交易,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状况十分健康。
发达国家的金融科技行业更为关注机器人投顾、市场借贷、集资以及机构理财的线上APP业务。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金融科技的主要发展方向则是为那些没有银行账户的人群服务。
根据世界银行在2014年公布的全球普惠金融数据库(Global Findex)的数据,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20亿的人没有银行账户,其中亚洲与非洲占的比例最多。中国没有银行账户的人占总人口的21%,印度没有银行账户的人占总人口的47%,印度尼西亚没有银行账户的人口占总人口的64%。相比较之下没有没有银行账户的人只占总人口的6.5%。
这类人可能由于资金短缺、达不到银行账户的要求、不满银行高昂的手续费或者不信任银行等原因,所以既没有传统的银行账户,也没有享受过银行的服务。当然也有可能是由于在一些欠发达地区,银行的基础设施尚未普及,只有在大的城镇才有银行分行和ATM机,这使得农村人口前往城镇办理银行业务有诸多不便。
金融科技初创公司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些挑战以及庞大的潜在用户群给行业带来的机遇。许多公司已经为这数量庞大的用户群绘制了宏伟蓝图,努力减少没有银行账户的人口数量。这些地区的金融科技初创公司主要在两方面实现创新。
首先是移动钱包与移动端付款。对于没有银行账户的人群来说,他们的携带、储存以及支付都是以现金的形式完成,这使得他们对抢劫、不安全交易和诈骗行为尤其敏感。其实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信用卡的发行量过低也影响了部分人群的购买能力。他们不能直接参加电子商务活动或直接受到付款。在涉及支票兑现、汇票、电汇以及储值卡业务时,他们往往要承担高昂的手续费。
金融科技的移动技术可谓是这类人群的福音。许多电信公司、银行、以及金融科技初创企业纷纷推出自己的APP,用户通过手机上的账户就能轻松完成支付与收款业务,甚至不用去银行开户。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今年初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截止2015年12月,我国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已达到4.16亿,与前一年相比增加1.12亿用户。得益于金融科技的发展,2015年使用手机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2.38亿。印度电子钱包平台Paytm的用户规模达到1.22亿。
亚洲金融科技创新的第二大领域在于小额贷款以及信用评级。发达国家的评分系统FICO由Fair Isaac公司在1981年推出,被美国三大征信服务公司益百利(Experian)、艾可菲(Equifax)和环联(TransUnion)沿用至今。但这对于没有银行账户的人群来说却是一个恶性循环。由于他们从未在正规金融机构借过钱,所以对他们的信用评估和风险计量往往很困难,这也影响到了未来他们享受传统银行服务的权益。而这问题的根源正是由于缺乏个人经济的历史数据。
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科技又一次为用户解决了难题。金融科技的信用评级系统不依赖于传统信用数据,所以金融科技初创企业就能为没有银行账户的企业和个人提供小额信贷基金,于此同时利用网上平台,金融科技企业为用户提供金融知识学习渠道并且实施检测个人及企业的工作和还款进程。
在过去几年中,金融科技不断创新信用风险的度量方法,减少线下网点积极拓展线上理财进一步减少了金融科技企业的运营成本。手机APP、数字化工具和当地零售商网络正在逐步取代传统银行体系,更好的服务农村人口。
显然,金融科技初创公司在追求金融包容性的过程中看到了行业中巨大的发展潜力。亚洲的金融科技公司不仅能在拓展业务的同时实现企业的规模效应,也能在对客户的金融生活产生正面影响的过程中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