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券真的能挽救中国经济吗?

2020-04-02 由 发布 阅读(956)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给不少地方的经济蒙上了阴影。

       在资本市场,美股史上最频繁熔断促使美国推出了无限量化,而可能到来的失业潮则让特朗普简单粗暴拿出了发钱大招。每个符合条件的美国公民都能获得1200美元的现金,可谓史无前例的救助计划。美国人纷纷表示:2020年大选前夕民主党候选人杨安泽首推全民发钱的计划,倒由特朗普抢先一步实现了,实在是人算不如天算。

       除了美国,法国、英国、印度等国也开始或已经给民众派钱,并美其名曰 “应急资金” 。而中国却没有步这些国家的后尘。

       3月底,杭州、南京等地开始向符合条件的市民分批发放消费券,金额为每人50元不等。4月19日,随着武汉解封,消费券在武汉开始发放,以支持复工复产。

       首先,为何不直接发现金而发消费券?有经济学家指出,这是由我国普遍的高储蓄习惯决定的。中国人面对买房、医疗、教育等生活成本 “压力山大” ,大部分人会将收入的绝大多数投入到储蓄中,以应对未来所需。疫情当前,由于前一阶段社会经济全面停滞,有些地区已经出现了通缩苗头,民众如果获得现金,大概率不会用于消费,而会选择储蓄、黄金等避险资产,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反弹和经济危机。

       其次,直接发消费券可以避免出现挤兑,进而直接促进消费。餐饮、购物等消费行业在本次疫情中受到了严重影响,西贝、海底捞都差点歇菜,成本居高不下、收入寥寥无几成为不少餐饮企业挥之不去的痛。此番直接发消费券,预计应能一定程度缓解经营压力。

       那消费券对于经济的提振效果又有多少呢?

       数据显示,首批发放消费券的地区目前已经出现了消费拉动的乘数效应,其中杭州由消费券拉动的消费额超30亿元,湖南通过微信支付完成的消费额4月环比增长270亿元,青岛城阳发放消费券后带动消费增长14倍,深圳罗湖消费券带动消费增长30倍。由于消费券主要依托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平台,而目前国内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覆盖率已达90%以上,且本次发放的消费券都有时限,因此在便利性、时效性上都对促进消费有较大作用,而且通过实名认证避免重复发放。

      其实,消费券的发放在国内早有先例。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波及中国,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一些外向型经济体首当其冲。2009年,杭州率先发放总额达9亿元的消费券,在那个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尚未普及的年代,9亿元消费券被用于在商场、家电零售、电影院、旅游等行业的消费,结合当时对节能产品的宣传,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振消费的作用。

      然而,那一次发放消费券的举措却也出现了问题。80%的消费券被用于没有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日常必需品消费中,对于工业品、外贸品等受到冲击较严重的产品没有起到任何助推消费的作用。这部分被用于日常必需品消费的消费券,正好抵消了杭州市民本应用于消费的现金,某种程度上鼓励了市民将这部分资金变为储蓄,反而压制了消费需求。

       这被称为消费券的替代效应,对于提振经济并不利好。

       如何对症下药发放消费券,才是判断能否精准扶持、提振经济的关键。这一次杭州学乖了,消费券可用的领域覆盖了餐饮、交通、零售等受到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成功实现了从刺激消费到扩大企业再生产、再到企业营收改善、居民收入增加,进而反过来促进消费的良性循环。

       消费券要起到作用,主要在于能否被花出去。这一点上,不少地方仍有可以提高的余地。比如在武汉,消费券采用了抢券的形式,不禁让人担心是否公平,以及是否会有人恶意抢券而不消费。此外,消费券必须依靠具有移动支付功能的智能手机,对于不善于使用移动支付功能的外国人、儿童和老人,是否有欠考虑?须知,与儿童、老人相关的教育和医疗消费,都是可以拉动消费的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