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动性陷阱的特征、原因以及应对方法

2016-09-21 由 发布 阅读(3418)

所谓的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是凯恩斯所提出的一种假说,即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到极低值时,货币需求弹性变得无限大的情况。当流动性陷阱发生时,无论增加多少货币,人们都会将新增的货币储蓄起来。也就是说,一国央行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以期改变利率时,由于流动性陷阱,单纯的货币政策不能达到刺激出口、投资、消费等行为,不能带动经济增长。国内总支出以及利率水平维持政策前的状态,这种情况被称之为“流动性陷阱”。

判断一个市场是否发生了流动性陷阱主要有三大特征,分别是经济增长陷入停滞状态、利率水平降到极低、以及货币的流通速度有所下降。本文将根据上述特征,来分析判断中国是否陷入了流动性陷阱。首先,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在2011年第一季度达到峰值12%之后便一路暴跌。今年的第一、第二季度国内GDP的增速均在6.7%左右徘徊,这一数字创下了过去25年来的新低。

其次,从2014年至今,我国的CPI一直在2%左右徘徊,今年7月份的CPI为1.9%;2012年3月之后的PPI同比增值更是连续53个月出现负值,今年7月份的PPI增加值为-1.7%。

此外,社会杠杆率始终保持上升状态,2008年的社会杠杆率为170%,而2014年的社会杠杆率飙升至了236%;货币流通速度则是从2008年的0.67下降到了2015年的0.49。

另外,企业与民间的投资意愿也十分消极。从2015年的10月开始,M1的同比增幅始终高于M2的增速,截止今年7月,M1增速为25.4%,而M2的增速则为10.2%。由于M1的构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企业活期存款,所以M1的增速大于M2的增速就说明企业的储蓄意愿大于投资意愿。在民间投资方面,民间投资从2012年2月开始就持续走低,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差距越来越大,截止今年7月,民间投资的增速为-1.2%。

结合中国经济上述“症结”,虽然国内的政策利率水平与长端水平差距尚存,但中国正面临流动性陷阱的挑战也绝不是危言耸听。

具体来说,我国面临流动性陷阱挑战的原因有三。首先,企业的事业投资回报率下降造成企业储蓄观望的心态。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已经从2007年的11%下降至如今的5%,而企业贷款利率则基本在5%上下,所以如今企业的盈利能力不甚乐观。其次,信贷市场的结构性问题由来已久,导致了结构性流动性陷阱。长期以来,银行不愿意把钱借给民营企业,而更偏向于国有企业;但事实上,民营企业在很多领域都要优于国有企业。这就造成了即使在流动性较为宽松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新兴产业也无法从银行手中拿到贷款的情况。第三,国有投资的扩张将民间投资挤出了市场。无论是房地产行业、制造业还是服务行业,央企凭借政府的“隐性”后台,处处打压民营企业,造成许多民营企业被迫退出投资。

面对流动性陷阱的威胁,传统货币政策再难有建树,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财政政策与非传统货币政策共同发力,通过供给端政策的改革来提升经济增长的动力。国内某证券的分析师指出,政府可以通过扩大在教育、养老、医疗、社会保证等方面的支出来提高居民的消费意愿来促进内需的增长,同时也应该积极落实“去杠杆”,“去产能”的供给侧改革。他还指出出台量化宽松政策(QE)也不失为一个应对流动性陷阱威胁的好办法,近年来一些国家使用QE类政策在金融危机中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与传统的宽松型货币政策通过降息刺激总需求不同,QE类政策通过央行购买金融机构的长期证券或风险资产以增加安全资产的供给,减少长短端的利差,由此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