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为何愈演愈烈?

2021-09-18 由 发布 阅读(1430)

据微软发布的2020年《网络文明指数》(DCI,Digital Civility Index)报告显示,较之上一年数据,网络暴力更严重了。该指数从四个维度进行考量:行为约束、侵犯及骚扰、损毁声誉、性相关暴力,以此给全球100多个国家的“网络文明”程度排序,得分越高意味着该国的网络暴力越严重,而最终中国以67分的成绩跻身8强。

自媒体方兴未艾,一部分能人异士先成了网红大V,带领着群众开瓜吃瓜。一些心思活跃的网民不甘平凡,亦想分享流量的红利,吃得瓜多了,也就依样画葫芦,手执键盘无中生有,眼扫热搜捕风捉影,煽风点火不嫌事大,人肉、挂人、网暴……热点一出,小作文写起,第一时间占据道德制高点倾力输出。这些在互联网上颠倒是非、为所欲为的暴民,在现实中可能都是“老实人”,生活中唯唯诺诺,网络上重拳出击。何时起,我国的网络暴力如此严重了呢?

匿名的互联网

“没有人知道,网上和你对线的是人还是狗。”

匿名的上网环境给予了我们“安全感”。上网时你可以扮演任何角色,也能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然而,这也让整个互联网充斥着攻击性,矛盾时有发生。

现实中,真面目示人,大多正直善良,秉承内敛宽容的传统美德;在网上,戴上面具,则放飞自我,不吐不快,易怒且睚眦必报。一言不合,就恨不得将对方碎尸万段。

网络实名制已经喊了10多年了,如今仍处于“应付检查”的阶段。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监管的缺失、平台的不作为,让互联网充满了戾气,是时候祭出整顿的大刀了。

非理性的网民

据统计,2019年网民的本科率不到8%,这也就不难理解我国在“文明榜”中名列前茅了。

2018年8月25日,四川德阳的安医生,因无法承受“泳池打小孩”事件的舆论压力自杀。但“泳池争端”的起因却是孩子的非礼加挑衅。而护犊的家长却掐头去尾,颠倒是非,人肉安医生的隐私后,发动网暴,小作文一把鼻涕一把泪,网民们吃瓜论瓜纷纷站队,盲目的媒体争相扩散,众口铄金,最终酿成惨剧。争相大白后,满腔愤慨的网民们又调转枪头反攻男孩一家,拿下双杀。

事实上,网民们根本不在乎真相,他们用脚投票,用键盘行凶,似乎在伸张正义,实则在宣泄个人情绪。在一场场“战役”中,假如能多一点理性,让子弹飞一会,让事情的真相再清楚一点,也就不会造成一幕幕惨剧。

让众多未成年网民迷失心智的还有那些所谓的偶像明星,一经塌房,统一口径“对不起,占用了公共资源。”倘若真心有愧,何不像当年陈冠希一样直接退出娱乐圈呢?

造势的媒体

“一张微信截图,故事全靠现编。”

传统媒体的景气度每况愈下,不少迎来了历史的最后时刻。如果自媒体也算媒体的话,那传媒行业的道德底线算得上是“崩塌”,部分媒体为了流量不择手段,标题党横行,沦为资本的工具。如今,很多热搜、榜单都已失去了公信力,沦为资本炒作的工具。甚至一些主流媒体也开始放下身段,积极为流量明星铺平道路,为商业巨头清理负面。是的,实施网络暴力的是网民,不是媒体,但作为舆论风向标的媒体,不充分尽调,选择性报道,甚至有些无良媒体收钱办事,断章取义,成为不折不扣的递刀者。

社会压力巨大

鲁迅说过:“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现实中,有很多人由于力量渺小,遭遇不公只能忍气吞声。生活压力巨大、负面情绪又无处宣泄,只能在网络上发泄了。他们不明辨是非,轻易站队,逮谁咬谁,以群体之势,占据舆论主流,以网络暴力宣泄其现实中无奈,有时甚至逾越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网络文明丞待解救

“参与网暴的人,他们距离恶,并没有那么远。”

都说时间可以治愈一切,但网络暴力造成的伤口却往往容易再次溃烂。互联网是有记忆的,那些伤害就如潮水般,即使暂时退去,过一阵子又会涌上心头。

即便如此,我们仍要鼓起勇气,为自己的权益而战。无论面对怎样的敌人,无论网络暴力来得多么凶猛,我们都不能束手就擒。因为,我们绝不能败给那样的家伙——败给那群胆怯地藏身在屏幕后面的键盘侠们。

社会新闻报道了诸多遭受“网暴”的普通人,典型如杭州市的谷女士,被诽谤造谣出轨、勾引快递员,饱受流言蜚语,丢掉了工作,经历了“社会性死亡”。但谷女士没有选择妥协,毅然走上了维权道路,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近两年的时间,她为此事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个人取证难,她得收集足够多的侮辱诽谤、恶意中伤的言论和账号ID等截图,最后收集的总文件大小有 3GB 。她把这些截图做了公证,足足有几箱子的公证书。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在普法时曾说过,法律不会放任网络暴力。“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落到个体来说,未知全貌,慎重评价,也不可因网络的匿名性而肆意伤害他人,施予网络暴力。

回忆互联网发展史,还真有点怀念不用背负任何包袱发表自己心情的年代,那时的网民彬彬有礼、相濡以沫、乐于分享,或许,那时的上网才叫“冲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