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啥说网络游戏是“精神鸦片”?

2021-08-05 由 发布 阅读(999)

《“精神鸦片”竟长成数千亿产业》一文横空出世,引起了轩然大波,以一己之力干翻整个游戏行业,游戏股一度集体跳水——腾讯跌超10%,网易跌超15%,哔哩哔哩跌超13%,中手游跌超22%,心动公司跌超21%。如此斩钉截铁地定性抨击,不禁让人联想起2009年的“网瘾战争”以及杨永信的电击疗法。

其实,我们不需要知道网络游戏是什么,会不会上瘾,会不会近视,我们只需要一个背锅侠,一个可以掩盖家庭教育失败的东西,四十年前它是武侠小说、三十年前它是香港电影、十五年前它是早恋网吧KTV、现在它是网游桌游抖音。

一边说游戏是“精神鸦片”,一边大力开设电竞专业发展电竞产业,两头博弈甚是精彩。

“精神鸦片”一词得追溯到1842年马克思写的《黑格尔法律哲学批判纲要》,书中把当时的宗教比作精神鸦片。

我国对于游戏的态度最早是在2000年6月颁布了游戏机禁令,致使游戏厅不能开了,但还需要一个年轻人能消费得起的娱乐场所,于是网吧就应运而生了。当年的网吧甚至可以没有网,仅仅凭借可以联机的单机游戏便能座无虚席,魔兽、红警、CS、星际等等,十几块钱快乐一整天。

可是好景不长,一起纵火案令网吧行业跌入低谷。2002年6月14日,北京海淀区的蓝极速网吧迎来了两位想要上网的未成年人,但被网管拒绝了。俩人离开后越想越气,并叫来了同伙商量怎么出一口恶气,最后准备烧了这个网吧。由于当时的网吧都不是很正规,也没有监控,为了逃避夜间监管,网吧包夜时间会把大门锁上直到第二天早上才会打开。16日晚上11点一到,蓝极速的大门就被锁上了,没有想到这道大门会锁住所有人逃生的希望。一伙人用事先准备的汽油直接烧毁了25条人命,这件事造成了网吧的行业寒冬,从此网络游戏被各路媒体称为“电子鸦片”。

纵火案能怪游戏吗?这几个未成年案犯都是当地出了名的混混,逃学打架无恶不作,被网管轰出去的主要原因还是他们曾在网吧打劫其他学生,他们的成长环境也十分相似,都是单亲家庭,父亲吸毒或者服刑,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蓝极速事件本就是缺乏家教的社会性事件,但最后却让网络游戏背了锅。

随后便是在2008年,央视播出了一部7集纪录片《战网魔》,使“雷电法王”杨永信走出临沂,一跃成为家长心目中的救世主。家长围在杨永信面前,追捧他、赞美他,说他功德无量,甚至把他缔造成了“2007感动临沂年度人物”。

“网络就和现实中的海洛因一样,没有任何区别。”他在被采访时这样说到。然而在他的背后,是一座以治疗网瘾为目的,军事化管理的学校,里面关押着数百名患有网瘾的“病人”。在这里有人被电到大小便失禁,有人被打到流产,有人承受不住煎熬而自杀。这种暴行一度存在近10年之久。

直至2016年,一篇《一个恶魔还在逍遥法外》的文章揭开了杨永信的真面目,之后各大官媒相继发文批判杨永信。据统计,杨永信累计电击了7000多个孩子。杨永信确实消灭了网瘾,这个家庭的矛盾焦点看上去被切除了,但也泯灭了人性。那些被酷刑折磨至呆滞的孩子,不少都患上了精神疾病,要用一辈子去面对心中的梦魇。

回到《“精神鸦片”竟长成数千亿产业》一文,对于网瘾的定义是指过度使用互联网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损伤,且要至少12个月才能确诊。而在文章却直接一棍子打死,游戏就是坏的,挑起对立。家长一看有道理啊,不能玩游戏啊。然而哪个家长自己不刷手机呢?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多老年人也深陷游戏、小说、短视频。家长在做孩子在学,成年人况且不能控制自己,更何况孩子。错误的根源是游戏吗?不,是榜样啊!捆绑同学放火上烤是喜羊羊的错吗?是管生不管养的家长啊!

有一个数据报告很值得思考:当前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约为1成左右,初中3成,高中4成,其中重度抑郁为15%左右,是因为游戏抑郁还是因为学习排名、校园暴力、家庭压力等等抑郁?游戏能有什么错,游戏是解压的啊。游戏作为人类第九大艺术,本就是让人释放自己,正是因为现实有诸多不顺,才让人更向往虚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