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私募大回撤,谁的锅?

2021-11-11 由 发布 阅读(1223)

历来量化基金以回撤较小、逆市正收益等优势而闻名。然而,随着各大以量化产品为主打的私募体量迅速增大,量化策略似乎也碰到了瓶颈。10月以来,量化基金集体回调,据统计,年内已有超百只量化私募产品回撤超过了10%。

众所周知,量化策略也分很多种,有指数增强,有中性策略,有ETF套利,有做T策略。以指数增强为例,今年以来,凭借新能源和周期等赛道的大牛行情,不少指数增强策略表现抢眼。指数增强策略的收益来自于指数收益beta叠加超额收益Alpha,量化产品的优势在于获得高而稳定的Alpha收益。

从今年业绩来看,量化多头产品的整体表现显著高于主观多头产品的表现,前者今年收益率平均达到12%,后者仅4%。而回撤方面,年内有回撤的指数增强产品最大回撤平均为9.49%,中性策略产品最大回撤平均4.97%,甚至有近百个中性策略回撤超过了10%。指数增强回撤大可以理解,为了博取超额收益,愣是把指数增强做成主动加杠杆的大有人在。而中性策略由于有对冲,理论上不会大起大落,除非基金经理偷偷把对冲去掉了。无论如何,回撤大都不是量化产品应有的现象,多少都伴随着“合同违约”。

造成量化产品大幅回撤的原因主要集中在10月,让我们来看下10月发生了什么?

9月中旬,周期股陆续见顶,10月迎来崩塌。前期通过在风格上加大暴露获得Alpha超额收益的量化产品,此时遭遇大幅回撤,毕竟任何一个策略都不是万能的。周期股迎来强分歧,波动加大,一些以右侧机会买入的量化策略,其有效性下降甚至失效。随着回撤的加大,见顶形成共识,部分量化产品开始减仓,更加剧了波动甚至发生踩踏。中证500指数增强产品更是重灾区,大幅跑输同期股指,沦为“跌幅增强”。

这里不得不提到量化产品的体量,量化策略的体量是有饱和度的,比如套利策略,套利空间就这么大,1亿资金在套利时还能雨露均沾,10亿资金在套利时,就只能比策略的信号提前量和机器的性能以及网速了。所以,对于量化基金来说募资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体量小的时候发挥稳定但赚不到钱,体量大了虽然赚到管理费了但策略有效性势必会下降。譬如今年,不少量化私募的规模突破了百亿,对市场也好对量化产品本身也好,都堪称是灭顶之灾。一些体量撑破策略饱和度的产品不得已只能拿多出来的资金去买银行理财,如此操作不仅是稀释老客户的收益,也是对新客户的不负责任,但除此以外别无他法。毕竟在募得资金前,基金经理也不知道策略的瓶颈在哪里。

同时,一个套利策略出来后,很快会被市场争相模仿,致使市面上策略的同质性很高,赛道非常拥挤。为了获得更多超额收益,不得已会在行业和风格上做更多暴露,也就造成了市场各版块的加速轮动,以及部分板块的短期暴涨,仿佛在给游资创造炒作土壤。

回看10月行情,在比赛“跑得快”的退潮阶段,量化产品间的差距可谓一目了然。规模小的产品一跑了之,规模大的产品且战且退,利用猛砸猛拉来做T,以降低成本。当然,前期在行业和风格暴露小的量化私募虽然超额收益比较小,但此次回撤也比较小,算是恪尽职守。

理清量化产品的回撤逻辑后,我们不难得出经验。无论是自己炒股,还是买明星公募基金经理的基金,亦或是买过往业绩不俗的私募量化产品,永远不要追高,更不要扎堆买体量已经很大的产品,没有哪个赛道或者策略能一直能涨下去的。尤其量化产品,体量越大,难度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