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毒瘤:影子银行

2016-07-27 由 发布 阅读(902)

7月27日路透社援引美国信用评级公司穆迪(Moody)的消息称,2015年中国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的资产曾加了30%,约合8万亿美元。

自2010年以来,中国的影子银行发展迅速,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业界认为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的产生不无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原因,所以许多分析师都很担心,中国市场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近年来,有许多国内外分析机构对中国的影子银行做了调查研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4年3月的一份报告称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达到19.9万亿人民币,占当年GDP的35%。摩根大通2013年的报告称中国影子银行的产业规模达到46万亿人民币,占当年GDP的81.2%。

根据美国一所政策研究机构布鲁金斯(Brookings)的数据,2002年,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为5230亿人民币,到2013年,银子银行的资产规模已经达到20万亿人民币。

事实上,不只是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中影子银行气焰嚣张,其他国家的影子银行规模也同样庞大。还是根据布鲁金斯的数据,2013年荷兰、英国、瑞士、美国和中国的银子银行资产在当年的GDP占比分别为:760%,648%,261%,150%和31%。虽然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但让许多分析人士担忧的是中国影子银行业务的增速要远超世界平均增速。2013年影子银行业务在全世界的平均增速为7%,在中国的增速为34%。

说了那么多,到底什么是影子银行呢?国际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对其定义是“有别于正规资产管理机构,不受银行监管体系约束,且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以及监管套利等风险的信用中介”,这也就是说近年来在中国频繁跑路且话题不断的民间借贷和P2P都可以被归为影子银行的范畴。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黄金期出现在2012年-2014年间。但在这之后,一些商业银行和债券市场成为了地方政府和房地产行业的融资平台。银行这样的正规资产管理机构尚且面临巨大挑战,更不用说那些非正规的资产管理机构的境遇有多糟糕。基于持续严峻的市场形势,影子银行开始投资一些过剩产业和高风险产品,造成影子银行风险骤升。

本月上旬,摩根大通发布了一份《Risk of shaodw banking +double leveraging: lessons from the Vanke Saga》(影子银行+双倍杠杆的风险:万科宝能案例)的报告。自“宝万”之争的闹剧上演以来,宝能系的资金来源就一直很受关注。调查发现,宝能系的资金来源看似来自于正规的资产管理机构,但无疑例外都钻了资产管理业务经营混乱,监管不到位的空子,换句话说,宝能系的资金来源与影子银行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