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汇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

2021-04-15 由 发布 阅读(1705)

4月14日,上海市政府制定并发布了《南汇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方案内容涵盖了南汇新城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以及各项主要措施。

一、总体思路

南汇新城位于上海东南,规划面积343平方公里,覆盖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主城区,承载着特殊的经济和文化功能区及建设现代化新城的目标。《方案》中着重解释了何为新城,特色又在哪里体现。

首先,凸显国际风。南汇新城具有临海的区位资源优势,以及我国空港海湾和自由港在贸易和经济上具有功能性和政策上的优势,贸易和经济自由化程度水平更高、政策和体系更加方便,通过对营商体制的创新和探索,力争为中国打造世界级和国际一流的经济营商环境。要凸显“国际风”的特点,在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结构、环境品质等各个方面面向世界集聚国际优质资源交流合作。其次,尽显未来城市感。“滩涂造城、平地兴产”,南汇新城近些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城市是智慧城市升级到数字城市的演变。建设智慧城市需要推进数字化,实现城市的网络智能化,系统建设较为复杂,基建尤为重要。最后,打造海湖风韵。中心有湖,两面临海,是南汇新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加强片区的产业功能,集聚科创企业,协同各路资源,将南汇新城打造成为全球资源和要素配置的核心枢纽,让未来的南汇新城实现融通世界、引领未来的目标。

二、具体内容

1、目标定位

预计到2025年,一些具有较强的世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特色经济节点和功能区核心承载地将在南汇新城建成,初步建成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智慧型滨海城市,初步建成人民群众日益向往的智慧城市的标杆典范。

建成“三高地五新城”,具体为建设“高水平开放高地、集成改革创新高地、高能级产业高地、生态新城、数字新城、宜居新城、文化新城和滨海新城”。5个指标分别是“发展规模、产业发展、综合交通、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并提出了24个核心量化指标。例如工业总产值、数字经济增加值、中运量公交线路建设总里程、生态空间比例的增速比例。

预计到2025年的建设目标指标内容:

(1)发展规模:常住人口达到75万人;建设用地总规模176。8万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

(2)产业发展:数字经济增加值平均增速达到50%;职住平衡指数100,。

(3)综合交通:中运量公交线路建设总里程50公里;新城内部通勤及联系周边中心镇,到近沪城市、中心城和相邻新城,衔接国际级枢纽的出行时间控制在30、45、60分钟;滴水湖核心区路网密度为6千米/平方公里;公交站点500m覆盖率(建成区)和绿色交通出行比例大于等于80%。

(4)公共服务: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和普惠性托育点覆盖率为都达到85%;小学、 初中每百名学生拥有区级以上骨千教师数大于等于1人;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大于等于3人;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大于等于6。5张;每千常住人口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面积达到40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平方米;每十万人拥有文化场馆数量达到10个。

(5)人居环境: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平方米;森林覆盖率大于15%;生态空间比例达到55%;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5G网络覆盖率大于等于99%;数字化应用场景数量达到30个。

2、空间总体规划

南汇新城依据“轴向带动格局、大疏大密、有机生长”的空间组织模式,规划形成“一核一带四区”的空间结构。“一核”是指以滴水湖为核心。打造城区道路和功能环带,并以此为城市核心区,呈环状型向四周扩展。“一带”是指沿海发展带。连接南汇新城关联的产业园区,使资源进行高效流通。为未来打造出高端的产业基地,彰显对上海及周边城市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3、重要计划

“十四五”期间,南汇新城将全力实施“十大赋能计划”,通过45条具体措施和20项重大项目来推动综合城市功能。

(1)开放崛起、引领创新

全面实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提出的计划,探索建立一个有着国际竞争力的自由化、便捷性的政策体制。探索了在投资准入、、数字经济等各个重点方面增加风险压力的测试,率先完成了这一技术的突破。积极探索特殊税制安排,把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具国际市场竞争力的自由港。加强基础研究并且不断提高城市的创新策源能力,提升国际协同创新能力,联合全世界最顶尖科技水平与成果的顶尖科学家,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尖端科学实验室是前沿科学的诞生地,预计到2025年,南汇新城将要建成至少10个顶尖科学家实验室以及30家开放型产业创新平台,吸引跨国公司和行业领先企业各设立研发中心中心20家。高新技术企业增加突破1000家。

(2)攻坚前沿科技产业

增加对重点产业的培育,例如集成电路、AI、硬核科技产业、航空航天等。建设五大特色产业园,分别是生命蓝湾、东方芯港、大飞机园、海洋创新园、信息飞鱼。5年内预计形成3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前沿产业;打造民用航空、新材料等数百亿级规模,将南汇新城建成高能级产业高地。

(3)培育高端现代服务业

把“五型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率先实行扩大开放、金融先行,跨境资金实现自由流动。把跨境、离岸、科创金融等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加快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和“滴水湖金融湾”,加速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新地标”。实施“总部激励计划”,各类总部机构集聚超过50家。加速和推进港口建设,提升我国港口的航运和服务功能,提升我国航运和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海外离岸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新型国际贸易。构建"信息飞鱼"的全球数字经济和创新之岛,做大做强的数字经济,构建安全便利的跨境海关和数据流动系统,全面促进国际数据港。

(4)培养全方位人才

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推出“一十百千万”的职工技能登高计划,支持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引进培养青年人才,使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区初步建成。到2025年,至少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一百名,培养超过10万名以上的技能型产业工人,引入至少30家知名人力资源机构,争取平均每年导入人口达到8-10万人。

(5)提升综合交通体系

加快建设“15、30、60、90”对外综合交通发展体系目标布局,加快建设两港快线,推进沪通二期等对外通道项目和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内部交通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推动新元南路、X2 路等主次干路的建设规模,加快中运量公交系统建设,推进静态交通进一步完善,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的示范应用。“十四五”期间,新改建主次干路总里程至少有110公里。

(6)完善公共配套功能

教育方面,建成并投用上海中学东校高中部、华师大二附中临港校区、临港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标志性建设项目。市六医院临港院区等医疗卫生中心扩建进程加速推进建成健康医疗联合体。推进商业综合体项目建设,预计2025年,实现商业设施建筑面积不少于100万平方米。将上海天文馆、冰雪之星等项目建设成为上海新地标群。预计到2025年,年接游客量力争超过1500万人次。未来5年,预计新增住房约20万套,建筑面积约1600万平方米。打造全国示范的数字智慧城市和未来社区样板间,至少建成10个示范性数字生活社区。

(7)建设秀美宜居的升天环境

预计到2025年,城市公园提升改造可以看到明显变化。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至少17平方米,平方米,美丽街区覆盖率要在45%以上,城市绿道建设总长度在200公里以上,公园绿地率规划设计不低于50%。全面推动深化海绵城市建设,城镇化区域35%左右的区域已经实现3-5年一遇的排水能力。全面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提升了生活垃圾的回收和利用率。在2025年之前,加快推进绿色能源示范工程建设,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高达50%,充电桩在城市新建的车位中所占比例已经达到15%。

(8)提升塑造城市文化软实力

推进区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剧场等设施项目的规划建设,创新拓展跨境艺术品保税交易功能,优化和鼓励艺术品产业创新,全面提升艺术品市场的竞争力。彰显与弘扬上海城市精神与品格,传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9)城市治理提质增效

让数字化转型帮助社区实现精细化治理,引进优秀的服务机构。立足“一网统管”,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推进重点场景数字化应用,规划建设不少于30个。组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全面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建成区域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心,建设安全生产实训基地与体验中心,保障城市的运行安全有序。

(10)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推进“放管服”改革,实现业务流程“极速审批”,升级办事体验,实施全覆盖“极优服务”,争取在两到三年内成为国内审批最精简、最具示范效应的“放管服”改革先行区。推进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推进“证照分离”、“一业一证”等改革任务,实施“证照联办”制度改革。在市场监管领域施行“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工作。建立推广“窗口事务官”制度,提高企业在窗口办事的效率,推进市场经营者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有效地贯彻落实,是为了促进市场经营者在资源市场中的公平竞争,实现对资源市场化的优化配置。

目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已经官宣。今年以来,围绕南汇新城的建设,已经有3场项目签约仪式举办,其中包括15个生物医药项目、20个航运物流及保税相关产业项目、12个城市功能性项目,总投资在440亿元;还集中开工了5场项目,包含10个产业项目、5个生态水务水利项目、6个“科创总部湾”项目、10个生态绿林项目和9个城市建设项目,总投资近千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