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如果到来,下一个机遇期在哪里

2020-04-03 由 发布 阅读(1021)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全球资本市场出现普遍恐慌情绪,以美股为代表的欧美股市多次熔断,进而影响国内股市表现。股市的低迷引发不少人的担忧: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经历了从复苏到发展的阶段,2020年是否会成为另一场经济危机的元年?

       从全球范围看,抛开新冠疫情的因素,全球经济已经于2016年左右进入了下行周期,其中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为代表,新兴市场和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已成为大趋势,其根本原因在于科技进步未能创造生产力的跃升和消费需求发力。近几年尽管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层出不穷,但真正用于实体经济生产和经营的技术乏善可陈。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斯图尔滕贝格曾表示,近年来的科技创新均体现在经济价值传导领域,对于经济而言本身并未创造价值,即未从根本上发展生产力,“这与历次工业革命有本质的不同” 。

       疫情则将经济内部的隐性危机表面化了。由于疫情导致全社会范围内的停工停产,以及限制出行等措施,对生产和消费都造成了沉重打击。简单的供给需求模型显示出由于消费疲软导致总需求萎缩,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全面停工、减薪、裁员等形式,缩小产能,尽全力缓解企业经营压力。由于海外订单受到疫情影响被 “腰斩” ,广东不少制造业企业已经全部停产;海康威视全面暂停调薪计划;一些企业甚至不得已宣布倒闭。

       从国内来看,出口、消费、投资、就业全面承压。出口方面,国外疫情肆虐,3月份出口订单预计将比二月份减少65%;消费方面,出口减少导致外贸行业及其他关联产业经营困难,相关从业者收入减少必然会拖累内需;投资方面,以高铁为代表的传统基建对经济的边际拉动作用已逐渐减弱,以5G、人工智能、云计算、北斗导航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前景尚不明朗,且新基建本身需要巨大资本投入;就业方面,预计今年将有874万大学生毕业,叠加由于疫情影响未就业的往届生和不断缩窄的就业空间,稳就业压力空前巨大。

       3月份以来全国复工复产稳步推进,3月制造业PMI为52%,前值35.7%,相比预期的42.5%有较大增幅。但此轮较大增幅主要归因于二月份低基数,而非3月制造业复工复产超预期。据统计,截至3月28日全国规上工业复工率98.5%,中小企业复工率76.8%,相比大企业有不少中小企业仍存在复工难现象,究其根源主要有订单减少、劳动力返工较慢等。3月30日有81.6%的劳动力回到工作所在城市,累计返岗率为70.5%,复工复产依旧处于进行时。

图1 制造业PMI指数(季调)

制造业pmi指数
制造业pmi指数

(来源:Wind、恒大研究院)

图2 春节后主要劳动力迁入地复工情况

春节后主要劳动力迁入地复工情况
春节后主要劳动力迁入地复工情况

(来源:21财经)

图3 2020年3月PMI分项指标

2020年3月PMI分项指标
2020年3月PMI分项指标

       3月经济数据说明了以下几点:第一、相比制造业,服务业受到疫情影响更大,餐饮、娱乐、旅游、度假等行业面临很大困难;第二、生产有所回暖,但需求依然不旺,外需基本消失;第三、除猪肉等农副产品外的消费品价格下跌,工业品价格维持低位,有结构性通缩的趋势;第四、库存较多,库存周期延长,原因即需求弱;第五、规上企业凭借规模效应抗风险能力较好,中小企业普遍经营困难。

        面对当下的经济困局,可从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1. 1.需求方面:国外疫情肆虐,短期内提高外需不现实,较为现实的手段是通过财政、货币手段改善内需,如美国、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实行的全民补贴和适度宽松。既然收入已不足以支撑扩大消费且收入短期内无法通过生产环节获得增长,最现实的手段即通过国家财政解决。
  2. 2.投资方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及以5G、大数据等技术为代表的新基建,在扩大投资的过程中应关注三个问题——投资项目能否扩大有效需求,能否促进经济增长,能否帮助解决就业。
  3. 3.生产方面:地方金融机构依据当地实际情况,精准帮扶陷入困境的生产性企业,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防止出现大规模倒闭潮。
  4. 4.就业方面:国企、央企增加就业岗位,研究生扩招(延缓就业高峰),鼓励职业培训机构发展,支持地方开展共享员工等新办法。

        对于投资者而言,经济困局某种程度上也可转变为机遇。疫情就算再严重,对于长期策略而言也必定是短期现象,至多持续一年,而疫情过去以后如何实现投资收益至关重要。因此,相比紧盯现在(疫情的影响),不如思考未来(可以把握的获利空间)。

        首先,投资方面:疫情当下不少国家开启了类量化宽松通道,降息和印钱尽管能在短期内刺激经济,但难以改变较低的市场流动性,现金和其他大部分金融产品的估值已处于历史低位,因此当下持有现金并适量投入金融产品可能将在未来疫情过后获得高收益。疫情过后,投资、消费均出现回暖,总需求增加,货币和金融产品需求必然同步增加,估值将迅速上升。现金为王应是当下共识。就投资选项而言,长期仍看好科技类资产,短期(直到疫情结束)可能出现医疗板块整体估值上升,银行、券商板块有较强周期性,适合在经济增长前期投入。就个股而言,如果有稳定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当前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市净率较低、未来所在行业前景可观,则可以考虑入手。随着国内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市场环境的优化,短线频繁交易将没有生存空间,长线价值投资将成为未来的趋势,因此优质资产价值应放在投资因素首位。此外,应避免无效投资,尽量降低杠杆率,以防风险上加风险。

图4 苹果长期以来是高净值的代表

苹果长期以来是高净值的代表
苹果长期以来是高净值的代表

(来源:同花顺)

        其次,个人领域:维持就业稳定,经济危机期间跳槽不可取,同时应尽量掌握更多知识技能,提升工作能力,甚至可以做多份兼职扩大收入来源,同时尽量减少个人和家庭负债,避免日后成为财务危机的根源。

        最后,从经济学角度看,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曾指出:消费是美德,节俭是罪恶。凯恩斯这一理论基于有效需求基础上,他认为:经济危机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从而导致消费需求弱化,同时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投资者对市场的悲观情绪导致投资不足,而这些归根到底表现为流动性缺乏。在这种情况下扩大消费能带动企业生产,进而拉动收入增长,进一步作用于刺激消费,缓解流动性不足,使经济一定程度上摆脱萧条。

        2016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历史已充分证明了内需不足乃是增速放缓的首要原因,2016年至今储蓄率不降反升,消费已出现萎缩迹象。经济学家张五常曾表示:供给侧改革即便成功,不改善有效需求依然无益于经济增长。因此,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增加消费支出,可能会对经济早日走出泥潭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