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肆虐下的经济与基建

2020-08-06 由 发布 阅读(973)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疫情还没走,汛情就又来了。

几乎所有文明都是沿水而兴,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充沛的水资源在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洪水等不可抗力。今年由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冰川不断给大海注水,来自南海和太平洋的水汽像开了挂一样,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我国长江流域,这也直接造成了自6月以来南方的持续暴雨。

从6月2日到7月20日,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了41个暴雨预警,成为自2007年我国开始气象预报信息发布制度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连续的降雨,也让长江流域的水位持续告急。7月上旬,长江流域的降水量就已经超过了1998年,创下了自1961年以来的历史之最,让今年我国长江流域的防汛工作压力重重。据统计,7月份以来,洪涝灾害造成江西、湖北、湖南等24省,共计2386万人次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2478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更是近千亿。

大家都说,以前条件不好,发大水也就把我家自行车淹了,水退了,我擦擦干净,晒晒还能接着用。现在条件好了,大水一来,直接就把家里的小汽车给废了,转二手都卖不出去。

持续多年的水利工程,为何洪水缺无法杜绝?这要从我国特殊的地形结构说起。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因此以长江为代表的大部分河流都是从西往东流进大海,而降雨是从南往北推进的。这也就意味着在同一时间,长江从上游到下游,整个流域都在下雨,下游的水还来不及排入大海,上游的水又过来了,于是就成为了一场无差别的地图炮攻击。而我国几大主要的城市群都坐落在河道和湖泊的冲击平原上,这些地方太适合洪水的发挥了。因此,洪水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和洪水的斗争史,而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水利系统发展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继建成了三峡、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溪洛渡等一大批水利工程,形成的水库近10万座,总库容近9000亿立方米。持续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效果。据新华社报道,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今年的洪涝灾害无论从受灾人次,还是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上都有所降低。

明明我国的水利工程已经那么牛了,为什么洪水看起来似乎还是一年比一年严重了呢?先抛开自媒体时代对信息的放大作用不谈,看一下下面这组数据就知道了。

自1960年至今,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相对的平均年降水日数却在持续减少,这就带来短时间内的集中暴雨。比如今年的雨就来的太多了,本来大坝设计标准够抗20天,想想也够用了。万万没想到,今年来了个40天的连续降雨,泄洪自然就成了大问题。对于长江这种径流量可达1万亿立方米的世界第三级大河来说,哪怕像三峡大坝这样撼天动地的大工程,应对洪水的办法依然也只能是削峰填谷,而没有把洪水全部拦截下来的能力。

降水量的增加固然是一方面,但更大的原因是天然蓄水池的减少。正所谓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这一段是长江中游防汛最脆弱的地方。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这些湖泊此前都是天然蓄水池,能够很大程度上缓冲洪水。但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耕种面积的不断加大,湖泊消失了近200个,近5200平方公里的湖泊面积就这么没了。少了如此多的湖泊提供蓄水空间,城市的水泥路面又无法有效的吸收地表的水分,所以造成了现在湖北年年看海。

最后,再来说说汛情对当前经济带来的影响。从产业链角度,洪灾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食品价格,二是对基建为首的投资活动产生直接冲击。其实很好理解,由于洪灾,大量农田成了分洪区,供求失衡造成了菜价的持续上涨。猪肉价格方面也一样,当前洪灾已直接助推6月猪肉价格的直线上行。汛情对建筑方面的影响也是同样的道理,工程的停工停产和运输环节的阻断,都影响到这段时间对基建的需求。但祸福相依。由于部分受灾省份后续将进行灾后重建工作,如果我们把1997年以来五次大洪灾后的投资增速,与正常年份的差值进行比较就能发现,大洪灾年份投资环比增速一般都比正常年份来得高。资本市场最直接,6月起,水泥、水利、农业、猪肉、食品、菜籽油等等轮番上涨。

因此,汛情过后,基建产业链无疑会迎来景气度的再度提升,相关上游行业也将受到推动。就在本月中旬,基建狂魔又安排上马了150项重大水利工程,总投资约1.29万亿元。这一波操作能够带动直接和间接投资约6.6万亿元,既保了民生,又稳了就业,还为未来基建产业链的长期收益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