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遇到过,前一秒在微信上和朋友说想买某种东西,下一秒你在微博里就刷到他;同样的路线,你和朋友分别打车过去,价格差好多;上午才在百度上查过孩子学舞蹈,下午好几家培训机构就打电话来。
近年来,手机的隐私越来越成为争议的焦点,10月26日,工信部公布第五批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良品铺子、百果园、瓜子二手车等在列。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监测分析发现,大量App存在读写用户设备文件、强制授权等现象。下载一款单机游戏,并不需要连接网络,却被索要了包括定位、通话状态、访问照片等在内的设备信息。直播类App在运行时则会忽然跳出索要通讯录、查看短信权限等要求。还有一些社交软件更过分,打开时并未要求各种权限,却直接窃取了用户手机通讯录并上传。
数据显示,近千款移动App中,平均每款申请25项权限,其中申请与App自身业务无关权限的占比超过30%,这相当于你手机中每10个App就有3个以上想要查看跟其业务无关的权限。很多App名义上看似给了知情权,实际上选择权并不掌握在用户手中。
App绞尽脑汁地窥探隐私数据用意何在呢?第一,获取手机信息。所有的信息挖掘都需要基于手机的信息上。第二,获取应用列表。这个操作真的很流氓,直接就知道了你所安装的所有应用信息。第三,读取手机存储。大多应用都没使用加密方式存储信息,一旦有权限获取,就可以反解出来,然后得知你在所有App上的行为日志,包括内容、文件、图片等信息。第四,定位。了解你一天的行踪,家庭住址、工作地点、出行方式,甚至可以推测你的收入?第五,常驻和自启动。非常恐怖,只要App打开着,就可以全天候监控所有的信息。
如今,你打开一个背单词的App,却弹出启动美颜和出行的App。淘宝搜个咖啡机,抖音跑出咖啡机广告。浏览器搜个汽车,朋友圈就给你看汽车的广告。让你感觉世界上最了解你的也许不是家人,而是手机。由此可见,隐私泄露问题无比严峻,App疯狂地收集用户数据,在侵犯用户的隐私的前提下为牟利做准备,让亿万普通百姓的个人数据任人鱼肉,所谓“大数据挖掘”。用我们的数据做精准营销也就忍了,却有一些人用这些数据对那些刚刚学会上网,不了解互联网套路的老人进行诈骗。在国内,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也迟迟未完善或有力执行,甚至有互联网大佬说出“中国人对隐私不敏感”的言论,此情此景下,国人的隐私显得额外廉价。
有人说,大数据时代谈隐私有点奢侈,这是一种悲哀。纵使环境再恶劣,我们也有权利保护自己的隐私。关于手机隐私我们有以下一些建议供参考:第一,尽量使用iphone,不是不爱国,而是因为安卓的软件生态参差不齐。这次Apple Ios14的更新极大限度的保护了用户的隐私,就是把IDFA(广告商识别符)从系统默认改到每个App的层面,要求APP在访问用户设备的IDFA前必须明确请求用户许可。当然,Apple的出击有可能触动了众多企业的奶酪,比如Facebook。第二,不要随意下载陌生链接的App,只从App store下载。第三,由于安卓市场审核不严格,山寨App很多,请一定认真识别后下载。第四,不要上陌生网站,会有木马自动下载奇怪的App。
智能时代的来临,让我们逐渐变成了透明人,每个人都暴露在监控器下,细思极恐。然而,手机虽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隐私中哪些东西可以分享、与谁分享,都应该由我们自己做决定。只要我们不同意,美团就不该知道我们想要点炸鸡,只要我们不同意,京东就不该知道我们需要扫地机器人。App只是为用户服务的,不是来诱导用户消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