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比放开,汽车行业大洗牌

2021-08-10 由 发布 阅读(1380)

提到汽车品牌首先能联想到的就是宝马、奔驰和奥迪,但它们均是本土公司与外企合资成立的车企。例如,华晨宝马是宝马集团和华晨汽车合资出产的,上汽通用是由上汽集团和美国通用共同出资组建的。类似的合资车企还有很多,比如:大众、福特、丰田等比比皆是。当然,路上开的也有很多100%国产血统品牌,如长安,红旗等等。

合资车企大洗牌来临

这事还得从1994年说起,当时为了扶持本土汽车技术的发展,我国发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汽车产业开始实行“目录”制管理,要求外资在华生产销售汽车必须通过合资公司的形式展开,并要求“合资汽车公司中,外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50%”。

自从2009年开始,中国便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全世界每卖三辆车就有一辆是卖在中国市场,但是卖的基本是合作的海外品牌车,国产汽车品牌加在一起也就30%左右份额,合资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如日中天。

时至2018年,国家发改委表示未来将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通过5年的过渡期,汽车行业将全面取消外资股比限制。自此,在我国实施24年的合资股比限制政策将退出历史舞台。这将是合资企业的新十字路口,更将是汽车行业的一次大洗牌。

那么我国为何会有一段合资造车的经历呢?

简单来说,我们有市场没技术,外资企业有技术缺市场,所以各取所需。通过引进外资可以使合资企业迅速掌握技术,让中国汽车行业加速发展。事实上,国内其他行业也有类似操作,比如高铁就是非常成功的典型案例。当年中国南北车就是用国内广阔的高铁市场,通过谈判拿到了加拿大庞巴迪、法国阿尔斯通、日本川崎和德国西门子压箱底的各种专利技术,为国内高铁技术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随着时间推移,原本一带一的“师徒教学”变成了“师傅的代工厂”,合资车企的发展逐渐背离了政策的初衷,再加上现在国内市场上不少自主品牌的崛起,国家也逐渐意识到过度保护反而成为了一种束缚。直接放开股权限制虽然对于国内车企会是一场硬仗,但也是一次被迫的自我成长。

合资车企将会迎来怎样的变数? 

虽说股权比例放开已经是“进行时”,但仍不可忽略两个框架条件:1、工信部曾明确表示,不再核准新的传统燃油车企业,故中外双方博弈的擂台基本锁定在现有实体企业内。2、多数合资车企的合作签到了2030年。在合同到期前,提前进入新赛道的合资车企不会很多。况且,欲改变既定格局,中外双方都会相当谨慎。

对于尚未在中国建立本土化生产的外国车企有何影响?

首先,对于因为不愿意与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分享技术及利润,从而尚未通过建立50:50合资企业在中国进行本地生产的外国汽车公司而言,股比限制的放开将使得他们可以通过在中国新建独资企业或者收购、控股国内汽车企业的方式实现本土化生产,从而保持其对产品、技术、运营、利润等方面的绝对控制权。大幅降低其在中国销售产品的成本并避免关税,甚至享受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特斯拉便是成功典范。

已在中国经营多年的合资车企何去何从?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外双方已经形成了互为依存的关系。外方拥有成熟的研发体系和推陈出新的车型,中方能够获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而且更懂国内消费者,可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对产品进行本土化改造。

即使这些外国车企可能仍对与中方伙伴平分利润耿耿于怀,但也能意识到,离开合资企业以及中方伙伴的帮助,他们在中国的发展恐怕也将举步维艰,再加上由于中国政府已明确表示不会再审批新建燃油车企,故对绝大部分外资车企而言,保留现有模式,仍将是中短期内,最为稳妥的选择。

本土民营车企的福音

而对于原本就没有依靠合资“供血”的本土民营企业而言,股比是否放开,并非是特别敏感的话题,反而,他们更希望放开股比。最杰出的代表是吉利、长城、比亚迪等等。中国民营车企在长期的市场历练中,不仅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还研发出一系列高品质高性价比的热销产品,在轿车、SUV、新能源车等细分领域内,与合资品牌产生了有力竞争,取得了让国人骄傲的成绩。而随着股比限制的放开,这些国产自主品牌,有望获得与“国家队”毗邻的待遇。首次能与大型央国企、外方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下,展开公平、公正的竞争。

但最终的博弈,还要落脚于中外双方的实力对抗上。

对于利润主要依靠合资分红的车企而言,股比放开,相当于在头顶悬下了达摩克利斯之剑,也将会倒逼这些车企加快扶植自主品牌的步伐,从而增加谈判时的话语权。毕竟,如果过于“外强中弱”,中方仍难逃沦为代工厂的可能。如果中外双方实力相当,甚至于中方更为强势。那么,即使在合资协议到期后,仍有可能以现有股比继续走下去,或者适当调整,中方获得绝对控股权也是有希望的。

新能源汽车会成为下金蛋的鸡吗?

我们会发现,一连串政策上的“绿灯”,其实都在为新能源的发展做铺垫。

在新能源领域,率先打破了“外资品牌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放开股比的同时,又关上了“核准燃油车生产资质”的窗,敲定了施展拳脚最自由的擂台是新能源。在2018年立即生效的“放开股比”,也是先从新能源汽车开始的。

目前,中国制定了碳中和的目标,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一条必经之路;实际上全球汽车行业也早有共识,包括奔驰、大众、沃尔沃、奥迪在内的很多公司都已宣布停止内燃机的研发,现在使用的新一代发动机很可能是人类最后一代汽车发动机,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会达到汽车新车销量的20%左右,到那时,全社会就会形成共识,接受新能源汽车。而且,在新能源最重要的电池上面,中国锂电池产能居世界首位,占73%,排第二的美国仅有12%。全球十大锂电池生产企业中,中国就独占了6家,例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去年本田甚至花了37亿购买宁德时代1%的股份,目的就是想着以后能多买些电池。

总之,2022年股比限制的取消是国内汽车界的一次大洗牌,是国家放手让自主品牌放手一搏的智慧,是未来将惠及消费者的细水长流,更是车企转向新能源实现弯道超车的新催化剂。拿开保护伞势必会将部分车企置于烈日之下,但困境向来是强者的锻造厂,弱者的炼狱间,烈日之下会有暴晒的刺痛,也会有新生的蜕变。中国的手机、航空航天、光伏和家电行业都是在面临困境时实现的自我突破与发展,同样中国汽车市场未来会有大片暖阳普照。